淮河边,有个大“水口袋”_河南
7月16日上午,阳光刺眼。一眼望不到边的9万亩水面上,波涛汹涌。一道跟着一道的浊浪反复扑打着刚刚垒起的白色堤坝,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和迸泻。
自7月6日暴雨骤至、湖水猛涨到今天,焦岗湖已经“憋”了整整10天。
被称为“水口袋”的焦岗湖,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毛集试验区。环绕湖面的是毛集和颍上两个县区的17个行*村,自然村近百个,人口7万,良田7万亩。
无灾时节,这里鱼肥粮丰,堪称风水宝地。依湖建起的旅游度假村远近有名。一到周末,这里就成了品尝湖鲜、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雨水季节,这里极易成灾。
一边是地势较高的安徽西北部阜南县与颍上县的来水全部汇入焦岗湖内。另一边,淮河是焦岗湖水的唯一出口。一旦西边下来大水而淮河水位高于湖内水位,焦岗湖这只“水口袋”就只能环湖垒坝力求自保了。
今年,连着4天大雨之后,焦岗湖又玄了。
7月16日,湖面水位涨至21.60米,超过21.50米的保证水位,离21.80米的坝顶只有一掌高。此时,与焦岗湖一闸之隔的淮河的水位是26.2米——比湖面高出两层楼。
焦岗湖只能自己憋着,只能自己撑着。
若向淮河放水,将增加淮河干流负担,破坏对全局的调度和控制。开闸,意味着自杀——高水位的淮河水一旦灌入,将是名副其实的灭顶之灾。
焦岗湖的“委屈”还在于,这里从来就不是国家法定的行蓄洪区,因此,即使遭了灭顶之灾也无法得到国家补偿,只能得到民*部门的救济。救济和补偿,在额度上相差很大。
焦岗湖的自保,就是这样“悲壮”。
但焦岗湖也是幸运的。
十多天来天天上堤守坝的毛集区王郢村村民傅学国自豪地告诉,今年的水比1991年的还大,但坝子到现在没破。焦岗湖赶上了国家这十几年大发展的好时机。堤坝每年都由上级*府拨款而不断加高加固,防洪涝能力逐年增强。“咱家的5亩水稻还有指望。”傅学国很乐观。
焦岗湖的幸运,还在于当地百姓善良淳朴、可敬可亲、吃苦耐劳。
21.5公里长的焦岗湖防洪堤上,每天有上千名群众自发上堤守卫,晚上也有几百人轮流值班巡查。不论是青壮年,还是老少妇女,都扛着扁担挑运土包。
中午11时,60岁的牛大娘已经干了一上午,要回家做饭去。她乐呵呵地告诉,下午两点还要来。
年近六旬的王亚经历了多次防汛抗洪,一脸的沧桑。他指着堤坝上的沙袋对说,这些抢险物资都是*府无偿提供的,老百姓只是出点儿劳力。“保卫自己家园的事,谁能不干?!”
焦岗湖的幸运,还来自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厚爱。
这里,温家宝总理就来过两次。今年入汛后,安徽省、淮南各级*府领导都曾亲临视察,鼓舞抗洪士气。昨日水位开始回涨后,武警淮南市支队的近300名官兵火速赶到。两天时间里,东小圩和西小圩这两个最险段,用重达100多斤的大沙包将堤坝码高了整整1米,险情大为缓解。
即将离开焦岗湖时,遇上两辆装满上等杉木的卡车。卸货的百姓告诉,这是护岸打桩的最好材料,“*府无偿提供的”。
离堤坝不远的一条道路上,民*部门提供的近50个新帐篷里,遭受内涝的毛集区牛小圩的灾民们正吃着香喷喷的午饭。毛大爷笑着指指饭桌上的4份菜,“菜和油都是*府送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