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15晚会”,爆出康师傅、五谷鱼粉等多家知名企业的酸菜供应商——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的“老坛酸菜”实则为“土坑酸菜”,其制作流程令人作呕。
只见酸菜全部放置在田间土坑里,工人光脚踩在酸菜上作业,更有甚者直接在腌制池里丢弃烟头。非但这样,为了保证酸菜足量供应且不变质,其添加的防腐剂超标2-10倍。
央视曝光画面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是这么一家黑心企业还曾获“中国食品安全年会百家示范单位”、“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荣誉称号。
其公司法定代表人——严钦武更是被评为“岳阳市十佳经济新闻人物”、“湖南省农民工党员创业之星”......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沦落至此?其背后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此次事件后续又有何进展呢?
严钦武
从小立志,全村致富
严钦武,于年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插旗镇一户偏远的农民家庭。
严家世世代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靠着种田为生。
但到了严钦武这一代情况就不同了。严钦武的父母脑子比较灵活,很适合经商,可奈何夫妻俩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一辈子也只能靠种田维持生计。所以当俩人的孩子出生的时候,夫妻俩对严钦武抱有很大的期望。
好在长大后的严钦武也十分争气,不负父母期望,顺利考上了大学。
七十年代的大学生
要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像严钦武这样的家庭,能培养出一名大学生是相当不容易的,那时候的大学生可不像现在,毕业找工作都成问题。当年严钦武的人生可谓是一片光明,全村的同龄人没有不羡慕他的。
毕业后,严钦武顺利留在了镇上,并入职当地一家棉花厂工作。
但进厂以后,严钦武每天面对的都是单一枯燥的工作,时间一长,他再也无法适应流水线般的工作,在他眼里自己这根本就是大材小用。
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自己想靠这份工作出人头地、发家致富是根本不可能的。
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严钦武偶然发现了新的商机,于是毅然决然地辞掉了棉花厂的工作,转而投入华容县插旗镇的另一特色产业——腌制芥菜。
腌好的芥菜
众所周知,华容县插旗镇受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影响,除了种植水稻、棉花外,还会大量种植芥菜,因此被称为“中国芥菜之乡”。
年,注西村农民赵培林用家里一块地种植芥菜。
然而到了收成期,农田里还剩余大量芥菜卖不出去,为了不让其白白烂在地里,他决定采用祖辈传下来的土法腌制、保存芥菜。
即:在菜地挖一个坑,用塑料膜封好覆土,大约3个月后再启封。
如此一来,芥菜变酸菜,反而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物以稀为贵,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村民赵培林通过这个法子很快赚了数万元。
在90年代初,人均工资大约也就元,数万元在当时就像你听到某大主播、明星逃税、漏税数十亿元一样震惊。
听说这个事情以后,周边村民纷纷开始东施效颦,导致当地芥菜种植面积直接扩大了0倍,到最后种植面积整整扩大到了4万亩。
那段时间,几乎每家每户都开始在自家农田挖土坑、封塑料膜、腌制芥菜。
然而,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农户哪里知道市场的供需原则,能不能赚到钱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就这样芥菜越腌越多,市场很快就饱和了,供大于求,价格自然骤降,后期跟风“吃螃蟹”的村民几乎都亏得血本无归。
一些村民为了降低损失,开始不顾成本,盲目亏本售卖。
这直接导致芥菜市场陷入不正当竞争的恶性循环中,混乱的场面让所有人都避之不及。
面对如此混乱的芥菜市场,大学有过“市场学”和“商业经营学”专业知识的严钦武,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在严钦武看来,此时此刻,正是收购个体户,形成市场产业链的好时机。
与其让这些对经商一窍不通的村民单打独斗,不如自己出面团结众人,把全村人拧成一股绳,大家有福一起享,有钱一起赚。
经过严钦武谨慎的评估和计算,基本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与当地大多数中小作坊达成收购合作,开启了属于他的商业财富之路。
如果事情照这么发展下去,严钦武成为人民群众称赞的农民企业家也名副其实。但事实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在面对未曾经历的诱惑,人性是经不住考验的。
起初,严钦武将收购来的酸菜运到岳阳市市区售卖,本以为相比乡镇,市区能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
可是,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没有人脉、没有名气、没有足够资金的严钦武一到市区,就傻眼了!
看着自己手里积压的货物越来越多,精明的严钦武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最原始的销售方式——人力宣传。
严钦武带着几个兄弟挨家挨户发名片,宣传自家古法腌制的酸菜。
不仅如此,为了提高人们的购买欲,头脑灵活的严钦武以免费试吃和免费送菜上门,诱导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他的“古法酸菜”。
长此以往,向严钦武下订单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快趋于稳定了,严钦武也摇身一变,成为万元户。
但好景不长,好不容易做出一点名气,积累了一定人脉的严钦武在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再一次面临危机。
送菜上门(素材来源于网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竞争加剧,一些食品加工工厂异军突起,高质量食品不断涌入,特别是在生产环境干净卫生、真空包装的四川酸菜面前,严钦武卖的土法酸菜显得相形见绌,这也导致其销量逐年递减。
雪上加霜的是,年严钦武收购的酸菜在武汉“翻车”了,出现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当时用麻袋包装的酸菜运到武汉后,被当地卫生部门定性为垃圾食品,并当场销毁了。
这让严钦武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同时也让他意识到,如今自己手中的酸菜,无论从生产模式还是包装方式,都离市场标准相差十万八千里。
而要想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就得摆脱粗放型经济生产模式,让生产规模化、标准统一化、提高产品质量。
年,为了解决污染严重、腌制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严钦武和合伙人在插旗建立腌制池标准,取缔田间地头腌制的土办法。
插旗菜业广告牌
其次,为了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竞争力,严钦武还不惜倾家荡产、下血本买了两台机器真空包装的机器,一切都只为了能延续自己此前打下的市场。
经过调整之后,严钦武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确有了显著的提高,最起码再也不会被当作垃圾随意处理了。但这也意味着腌制酸菜的成本增加了,为了保证利润,严钦武不得不降低芥菜的收购价格。
可想而知,严钦武此举必定会遭到当地多家手工作坊的抵制。甚至有村民开始大骂严钦武是黑心资本家,自己赚了钱就开始压榨手下人。
面对村民的指责,严钦武也毫无办法,因为他已经将手里资金都投入到新的厂房升级中,如果此时资金链出现问题,严钦武可能真就血本无归了。
可毕竟是自己的乡里乡亲,严钦武也不希望天天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
思前想后,严钦武决定找政府帮忙。
严钦武是幸运的,当时负责部门一直都清楚当地盛产芥菜,但苦于一直没有一个先进、高效,且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行业“领头羊”,将本地的特色名片打出去,带动更多的人致富。
而严钦武恰逢此时调整生产策略,建立新厂房,在这种巧合下,严钦武的“不请自来”恰到好处,双方一拍即合。
一方负责利用广播、报纸向当地农民、作坊等大肆宣传。
一方保证产品质量,努力打造特色名片,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就这样,在严钦武的带领下,插旗镇的芥菜市场变得越来越井然有序,这不仅使插旗酸菜有了质和量上的飞跃,插旗镇的经济仅年一年就突破万元。
只不过严钦武的野心并没有就此止步,也是从那时起,他的野心不断膨胀,他要做的是带领全镇人民将插旗酸菜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成为整个酸菜行业的龙头。
插旗菜业工商注册信息
成立公司,做大做强
年5月,在政府支持下,严钦武将插旗镇周边19家酸菜加工厂一并收购,并以万的注册资本,成立了“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并成为法定代表人兼第一大股东(持股72%)。
有了专业的工厂和高效的生产能力,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打响知名度,成为严钦武首要考虑的事情。
为此,他注册了“插旗、华容道、丽明、海露、伊地园”五大商标,并且高薪聘请专业团队对企业宣传造势。通过“老坛工艺、足时发酵”的宣传和品牌自身业绩,插旗菜业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很快就成为业界数一数二的公司。
花开蝴蝶自然来,插旗菜业的成功吸引了众多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