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前兆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97645.html在今天下午的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
一位东京电视台记者提问道:
上海前天和昨天新增确诊人数为零,
今天截至到中午12点也只有1例确诊,
上海如何看待这一情况?
为什么上海可以做到新增感染人数为零?
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郑锦表示,我们始终以确保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和市民生命健康安全为目标,主要防控策略是筑牢“三道防护圈”:
一是道口防输入。对所有进沪公路道口和机场、火车站严格管控,全面实施人员信息登记、测温、重点人员临时隔离观察措施,发热人员及时转至发热门诊排查。
二是社区防扩散。全市住宅小区、楼宇等实施“封闭式管理”,人员进入要测温、登记。规范实施居家隔离和集中隔离观察。
三是集中力量抓筛查与救治。全市设余家发热门诊,对就诊患者落实“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措施,及时阻断传播途径。医院全力救治患者。
自1月20日晚,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上海市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一个月过去了,上海的这场抗疫战已经“满月”。截至2月20日12时,上海市已累计排除疑似病例例,发现确诊病例例。其中,新冠肺炎治愈率超过50%。
上海是如何做到的呢?
记者为此专访了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公卫临床中心*委书记卢洪洲教授。
人员培训、预案充分……
这场战役我们提前开始了
1月20日,上海确诊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而早在一周前,武汉疫情蔓延,上海已经开始紧急部署。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正是此次确诊病人定点收治的主战场。
“我们不希望有疫情,但是我们一定会做好防控的准备工作,所有的方案都是现成的,只要启动就行。”卢洪洲教授告诉记者,医院紧急开展新冠病*的防治培训、储备防护物资以及制定收治批量患者的预案等。虽然对“新冠肺炎”这个陌生的疾病还不是很了解,但是之前历次过多次疫情抗击战,早已让他们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
年,国内出现SARS疫情,上海开始筹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简称市公卫中心)。年11月,市公卫中心正式启用。16年过去,市公卫中心经历过SARS、H7N9、埃博拉、寨卡等多次疫情。“长期战备,长期防控,天24小时待命。”在市公卫中心,一切的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当上海报告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那一天,市公卫中心的医护人员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慌张;相反已经具备了一套完善的救治隔离体系,而医护人员对这一疾病的防护和诊疗工作已慢慢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们准备了4栋负压病房,可以同时收治个患者,另外还有很多床位储备。根据收治患者的实际数量,我们随时可以安排医护人员上一线。”卢洪洲教授告诉记者,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愿意随时待命。
1月20日当天下午,市公卫中心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王梅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正式进入A3大楼的隔离病房工作,成为第一名入驻这里的医生。和她一起进入病房的,还有一群年轻的护士团队,开始直面新冠病*。
上海顶级专家紧急集合
在这里进行多学科合作
就在王梅等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工作的同时,一支强大的外援队伍也迅速形成。
疫情发生后,在上医院发展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市一、市十等三甲医疗机构的感染、呼吸、重症医学等领域专家,在市公卫临床中心驻扎。
“我们一栋楼集中收治重症患者,其他应急病房收治轻症患者,这样更有利于患者分类救治。如遇病情进展还会院内转运,这样做更有利于患者分类救治。”在病房里,有急诊科、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的医护人员团队,他们与确诊患者零距离接触,不仅负责治疗,还有生活起居的照料。有时候半夜,重症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比方说呼吸出现衰竭等问题,病房里的一线医生就会立即开展治疗。
而在外围,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领衔,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必杰、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医院呼吸科教授朱蕾等组成的专家团队随时进行多学科会诊,充实了临床一线救治。这个高级专家组的成员,每天8点多开始视频查房和多学科会诊,每个重症、危重症患者都要仔仔细细询问一遍,包括肺功能、电解质、凝血机制、感染问题等;再逐个讨论治疗方案,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情况,一天之内要探讨两次甚至更多。
“遇到突发情况,这些高级专家也会进入病房,紧急开展救治工作。”卢洪洲教授告诉记者,正是在全上海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开展医疗救治,减少了轻症患者向重症、危重症患者发展。
谈及这一个月来的救治工作,卢洪洲教授感慨称,“上海新冠肺炎治愈率高,离不开长期积累的经验,离不开先进的仪器设备等;但最重要的是,还是因为有这支强大的队伍在并肩作战。”
一人一方案
每个人都有精准的治疗方案
然而,新冠肺炎毕竟是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其诊疗方法存在着很多未知。在市公卫中心,医护人员们采取了临床与科研相互结合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不断优化治疗方案。
目前,上海确诊患者的危重症比例,始终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对于每一位重症、危重症患者,专家组经过会诊后讨论后,会制定出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一人一方案,就意味着每一位患者的用药、治疗手段,都是不一样的。”卢洪洲教授告诉记者,每一位重症患者,都会有专门的医疗团队来负责对其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队员们默契配合,紧密合作。例如给患者进行抗感染、抗休克,改善氧和,营养支持,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等;如果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还会使用ECMO,俗称人工肺。
在这里,所有医护人员的目标明确——降低病死率和危重率,提高治愈率。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卢洪洲教授就和很多医护人员一样,没有回过家了,医院。“我们不断摸索总结重症患者的救治经验,很多患者脱离了危重、重症。每一位重症、危重症患者病情稳定了,大家都为之振奋。”
好消息在陆续传来!1月24日,沪上首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3天后,上海就迎来了第二、三例出院患者;2月14日,上海有28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2月15日,又有34名新冠肺炎病例痊愈集体出院,其中32人为成人患者,2人为儿童患者(经医院治愈出院)……
“出院人数越来越多,给了医护人员和广大市民极大的信心。而在救治重症患者方面,大家也一直在努力。”卢洪洲教授说,上海连续两天全天无新增确诊病例,病人还在陆续出院,这让大家很兴奋,觉得距离打赢这场战役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
QA
记者:在这一个月的抗疫战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卢洪洲:是所有医护人员不舍昼夜的付出,他们毫无抱怨,只为守护患者生命。一批批医生护士前赴后继,随时准备入驻应急病房工作,他们中有很多80后、90后。
记者:在此次针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治疗中,中医药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卢洪洲教授:中医药在此次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医院负压病房配有两名中医医生,90%以上的患者接受了中医药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专家团队也会根据每位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尤其是在患者出现便秘时,用中药灌肠通便,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命体征。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目前上海已制定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
记者:和SARS相比,此次新冠病*有什么不一样?新冠肺炎患者将来康复后,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卢洪洲教授:SARS时期,70%的患者经由明确的肺炎患者传染患病;但是新冠肺炎患者很多都是轻症,甚至少数患者没有症状。
相比SARS时期的治疗,我们现在在用药方案上有了很多不同。首先是大量应用激素的治疗方案已被淘汰,激素应用仅局限在病情加重的少数病人群体,且剂量很小,3至5天即停用;同时,开展了一些针对病原微生物的新药临床试验;此外,对重症患者采用人工肝、人工肺技术,还有非常好的呼吸机,这些对重症的救治都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记者:目前,上海陆续有一千多名医护人员出征支援湖北,这会对上海市民的日常看病造成影响吗?
卢洪洲教授:上海在防控疫情方面,既有充足的医疗资源,同时又有多层次的*策方案,老百姓完全不用担心看病问题。
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顾金华、陈嘉音
图片、视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常鑫
编辑:魏文娟
审稿:王东
往期精彩
?疫情拐点来了吗?新冠病*会和流感一样与人类长期共存吗?专家回应
?“钻石公主”号上47名中国同胞确诊!日本专家登船直呼“恐惧”,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房租可以减免吗?长三角区域健康码有望互认?复工后公共区域怎么防控?最新回应来了!
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