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篇原创
前言
这是一道高二的语文阅读题,甭看是语文的阅读题,但其实跟数学息息相关,数学学不好,这道题也基本玩不转,而训练这种底层能力,生活里的素材其实很多很多。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特技教师、正高级教师何泗忠老师设计的一道阅读题,在网上挺火,题目问的是:
如果贾宝玉患上了新冠肺炎,最容易被他传染的人是谁呢?
原题如下,大家不妨看一下:
01
题目最后让按照先后顺序列出5位最可能被传染的人,并给出理由,倘若孩子想要对这道题进行解答,毫无疑问,要去阅读整本红楼梦,对里面的人物关系进行一个细致的梳理。然后按照合情合理的逻辑,对谁最有可能,谁次之等依此排出被传染的人!这个名单肯定不是唯一的,顺序也肯定不会统一,只是无论答案是什么,都必须做到给出充足的理由,这个是关键。这道题,怎么看都属于语文范畴,是阅读理解的题目,而且从布置这道题的学生对象来看,少说也得是高中年级的水平。但是它却和数学息息相关,而且中小学生在生活里顺手就能练!我们都知道,进了中学后,语文课本中开始出现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学生也要学着写这类题材的作文,甚至还要着重学习议论文的四大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还有比较法。也就是说,他们开始学习,不仅要给出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就自己的观点给出足够的理由,富有逻辑、清晰严谨地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过程,其实数学和语文是不分家的,是相辅相成,互通有无的,只不过一个用的是文字符号,一个用的是数学符号罢了。
02
之前我写一些社会热点新闻,有朋友告诫我,可以专注于学习上的事儿,不用八卦那些东西。这是其实是对我的误解,倘若我写某种题怎么解,好像看起来是聊的学习,聊数学,但其实聊热点新闻,同样是聊数学。我不止一次在文章中提到,我对新闻本身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对新闻背后读者们的观点分歧,以及双方给出的理由很感兴趣。这像极了何老师布置的题目,先摆出你的观点,然后给出足够的论证理由,这种能力,在日后高年级的语文和数学学习中,都有极大的用处。只不过,碍于常规视角,我们总觉得必须分析数学题、分析阅读题才叫学习,而忽略了数学题和阅读题背后,实际上体现的是逻辑分析能力,而对于能力的训练,是可以脱离课内题目本身,从社会热点中学习的。并且,从社会热点中学习,比从具体题目中学习还要快、还要多、还要完善!因为迫于应试压力,很多孩子面对题目的时候,是不愿意多思考、多分析的,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尽快解出这道题,写完阅读题目后面的所有空,那是能抄就抄,能蒙就蒙,实在不会,也不愿意多思考一下,扔那儿等老师讲拉倒。老师回头把数学、阅读题目答案讲完以后,他们再通过刷刷刷的方式记住,以备套用同类型的题目,而基本不会从根儿上尝试多角度、深度分析。所以,看似题目也做了,但底层能力实际上很少得到有效的训练,还不如热点事件中跟着看热闹学的多!
03
贾宝玉得了新冠肺炎,会最先传染给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去看全本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是考试的热点书籍,所以大家能接受这是在学习。而孙杨事件、李跃华事件、韩国邪教事件、美伊肺炎事件等,跟考试没啥关系,讨论来讨论去,又不会考试,所以就觉得没啥用。但如果从学习底层能力的角度看,后面这些社会热点事件,比红楼梦还要有用!其原因在于,红楼梦的素材基本是固定的,是死的,那么多年过去了,大家的结论和视角也相对固定,很少存在争议特别大的可能。而热点事件的新闻留言区,大家不难看到,通常是旗帜鲜明的两派互相争吵甚至谩骂,一副互相看对方都是傻逼的样子。这说明,这些事件背后的分歧相当大,而分歧越大,说明观点对立性越强,而对立性越强,背后的逻辑分析就会越复杂。想要彻底搞明白大家到底在争论啥,到底谁更有道理,仅仅一两篇文章可能都搞不清楚,非得查阅很多前后素材,才能洞悉一二。并且,由于网上网民鱼龙混杂,各种学识、学历的人都有,所以能够从各种留言中看出在逻辑分析时经常会产生的各种谬误,只要抓住一两个热点事件认真分析一遍,几乎能将常见的逻辑谬误全部找全。这对提升逻辑分析能力的帮助很大!这些事件本身虽然考试不考,但是却对课内学习很有帮助,甚至还能弥补单纯课内学习,引发的一些不足,举个小例子:进了初中开始学议论文,而议论文里有一个举例论证法,典型的一篇文章就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是这么说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通过举了几个人的例子,最后得出天将降大任的结论,这就是常用的举例论证,但这种论证方式实际上是有问题的。甭说六个例子,就是举出六十个例子,都无法说明最后的结论是正确的,事实上,富二代和官二代更容易承接大任,而先天苦哈哈出身的人,多半都很难胜任大任。如果只学语文课文,记住举例论证,那学到的就是一种错误的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生活里很常见,比如一些中医支持者总爱举几个身边的例子来说明某某中医很牛逼,这种说法很容易招来有一定论证意识的人的反对,从而不仅达不到普及中医的作用,还引来更多所谓的中医黑,其实这些黑粉并不是反中医,而是反这种错误的论证方式。我是鲜明力挺中国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的,但希望粉丝们在推广的时候别有这些明显的漏洞,以免不仅没法增粉,反而招黑,不划算。想要说明一个结论是否成立,有哪些更加全面和严谨的论证方法,在生活中的热点事件中,学的一点都不比课本少,比如想说明一种药到底有没有用,现代的询证医学就是相当不错的方法流程。回头把这些论证方法再应用到课内学习中,岂不美哉,无论是做数学题、阅读题,还是撰写议论文、说明文,都会显得更有分量、更清晰!至于语文议论文会学的其他三种,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以及比喻论证,通通都有缺陷,写写小作文还行,真要是分析问题就会暴露很多不足。再说说这引证法,引用名人事例、名人名言证明一个观点,还拿中西医吵架的事儿说,有中医粉说大科学家钱学森就很力挺中医,从而得出中医是对的,这种说法也会增加黑粉,因为付诸于权威,是具备现代思想的人最为反感的,有理说理就好,不能因为是钱学森就证明中医有用,那钱学森还支持过亩产万斤呢,是吧。这就说明引证法实际上也有问题,但是课内学习时,孩子还真未必能够学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在生活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