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饿了吗,不哭不哭,乖……”医院内科综合病区里,6个月大的乐乐被医生抱在怀里,小家伙满足的时不时发出几声小奶音。
乐乐是一名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小患儿,家人相继被感染隔离,医院治疗。
半岁患儿独自住进隔离病房
医护当起了“临时妈妈”
1月31日上午,确诊新型冠状病*肺炎的乐乐(化名)只有六个月,还没有断奶,不会说话,却只能一人住进了医院内科综合病区。
因为乐乐的妈妈是医务工作者,因救治他人被感染隔离,作为密切接触者,乐乐和外公外婆三人也相继被确诊感染,爸爸还在国外。
可是,乐乐的外公外婆相继病情加重住院,乐乐突然变成无人照看,医院。最终,内科综合病区主任方玉蓉主任医师,与两位护士长陈小茜、陈君商议,她们来做乐乐的“临时妈妈”。
乐乐的特殊情况,给原本就非常忙碌的病房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病区专门排了个班,每天24小时三班护士轮流照顾他,给他洗澡、换纸尿裤、喂奶、哄睡。
正处于断奶期的乐乐,对奶瓶很排斥,但为了让他多吃一点,“妈妈”们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有逗乐的,有在身体画圈圈的,有小玩具吸引注意的......
每天几乎有一半的时间,他都是在护士的怀抱里度过。小家伙长得肉乎乎的,抱在手上已有些沉,护士们穿着不透气的隔离服,一圈抱下来,浑身都是汗,手臂酸痛。
“宝宝需要抱着走才能入睡”
贴在床头的养娃“说明书”
“3小时喂一次奶、换一次纸尿裤”、“宝宝不喜欢躺在婴儿车内,要抱着走路,陪他玩耍”、“宝宝睡觉时需要抱着慢慢走路才能入睡”……在乐乐的床头,贴着一份养娃“说明书”,这是护士“妈妈”们与他慢慢“磨合”后得出的经验指南,现在大家都默契的参照着这份“说明书”来做。
“宝宝住进来的第一晚,整个病区都能听见他嘹亮的哭声。”乐乐年龄太小,突然离开熟悉的家人和环境,很没有安全感,有些“认生”,加上疾病的折磨,他感到不舒服,只能用哭来表达。
一旦乐乐醒了哭闹,立即有温柔的“妈妈”把他抱到怀里哄着,等他睡着了才会轻轻放回病床上。
最开始的时候,护士陈小茜抱着他一边走,一边轻轻摇晃哄着,但他还是哭个不停,但因为不能读懂他的“信号”,急出了一头汗。直到凌晨12点,乐乐才渐渐有了睡意,陈小茜才能把他放在小床上。
因为,怕他晚上睡觉翻身时会被被子蒙住,会发生坠床等意外,值班护士不得不对他格外留神。
慢慢地,乐乐成了一个“自来熟”,不论是谁抱着,都乖巧地趴在肩头,不哭不闹,还常常被“妈妈”们逗得笑起来。他最喜欢被“妈妈”放在腿上蹦跶,每次都乐的咯咯直笑。和乐乐讲话时,“妈妈”们会情不自禁地把语速放慢,把喉咙压扁,把语调升高:“宝宝,饿了吧,吃饭啦……”“我感觉自己练就了一口娃娃音。”护士谢蜜笑着说。
方玉蓉主任介绍,乐乐属于轻症患儿,病情较平稳,但还需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