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7534559.html本文原载于中华儿科杂志年02期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感染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初始感染的MP菌量、宿主的免疫状态以及呼吸道正常菌群的分布均可能影响MP感染的进程[1]。目前认为MP可通过黏附及细胞*效应对呼吸道上皮造成直接损伤,也可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肺炎及其他系统损伤[2]。现介绍MP感染的主要致病机制。
一、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致病机制
1.黏附:
MP侵入呼吸道后,借滑行运动(glidingmotility)定位于纤毛之间,经极化的黏附细胞器(polarizedattachmentorganelle)黏附至上皮细胞表面,抵抗黏液纤毛清除和吞噬细胞吞噬。黏附细胞器具有一个顶端结构,包含黏附(adhesin)蛋白、伴侣分子(co-chaperone)蛋白及辅助蛋白[3]。黏附蛋白主要有P1和P30,辅助蛋白包括高分子量(highmolecularweight,HMW)蛋白、P90与P40等。
(1)P1:相对分子质量,是参与MP黏附的最主要组分。缺乏P1或P1不能密集在顶端结构表面或不在顶端结构表面的合适位置,MP就不能黏附至呼吸道上皮细胞。抗P1单克隆抗体能抑制MP对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并能抑制其滑行运动[4]。
(2)P30:相对分子质量,位于黏附细胞器的末端,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与Pl有许多共同特性。研究证实C末端富含脯氨酸重复序列的缺失会影响P30的稳定性,从而影响MP黏附和滑行[5]。
(3)TopJ:是一种伴侣分子(co-chaperone)蛋白,是黏附蛋白正常折叠的关键组分,能促进黏附细胞器成熟[6]。一旦TopJ缺失,黏附细胞器的核心蛋白不能形成典型的、有规律的细胞极化结构,P1则会呈现为异常的、抗胰蛋白酶的构象,从而影响黏附[7]。
(4)辅助蛋白:辅助蛋白在MP黏附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P90与P40和P1组成一个复合体,有助于P1发挥黏附作用[8]。P41和P24组成复杂的底部结构,P41缺失会让MP在滑行的过程中与细胞主体分离[9]。而HMW蛋白包括HMW1、2、3及P28、P、P65等,起到定位及锚定脚手架的作用[3]。
2.细胞*性效应:
(1)氧化损伤:Somerson等[10]发现MP黏附于上皮细胞后,其合成的过氧化氢、超氧化物自由基协同宿主细胞自身产生的内源性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引起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活性氧及过氧化物在宿主细胞内的堆积引起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线粒体肿胀、细胞溶解及坏死,是损伤的重要*力因素[11]。
(2)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