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很多人尚未察觉,“防腐剂”成了“无糖快乐水”背后的隐形陷阱。随着越来越多“成分党”消费者的兴起,“苯甲酸钠”这个不为人熟知的名词也从配料中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消费者要饮料“更健康”,企业要成本与利润的考量,谁还关心“如何让国人喝上更好的饮料”?作者
陈杨园
编辑
邢昀
年,杭州江干区人民法院,两位年轻的消费者站到了“可口可乐”的对立面。他们状告健怡可口可乐和雪碧的一家生产公司,认为该公司虽然在产品配料表中标出了苯甲酸钠成分,但并未注明苯甲酸钠为防腐剂,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起诉一经报道就引起了广泛讨论,引得可口可乐(中国)向新华社发布独家声明,表示其产品按照我国国家标准在标签上标注含“苯甲酸钠”成分,标签完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案件的最终结果是几个月后,法院审理认定,可口可乐的标识是合法的,驳回了原告诉求,但法院认为,消费者的相关诉求是合理的期许。
这起诉讼引发的另一个讨论是“防腐剂”成分使用“苯甲酸钠”还是“山梨酸钾”。
根据年2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添加剂手册(第三版)》介绍,“苯甲酸”的毒性比“山梨酸”强,因此食品厂商在不少国家已逐步用“山梨酸”取代“苯甲酸”。但在年的中国,苯甲酸钠仍作为主要防腐剂使用。时任可口可乐(中国)公共事务及传讯部副总监翟嵋在新华社采访中表示,防腐剂的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放弃廉价的防腐剂(苯甲酸钠)需要全行业一起行动。
两个年轻人的故事没能改变可乐,在这次报道中出现的“苯甲酸钠”仍然运用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如今在中国售卖的无糖可乐型汽水中。
但对“两乐”而言,更多难以忽视的变化正在不断发生——中国的饮料生意很难再像从前那么好做了。
1、当成分党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