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上观新闻
新冠病毒有哪些常用的检测方法?为什么核酸检测结果会出现“假阳”“假阴”?高频次进行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究竟意义何在?
6月3日晚18:00至18:30,“公共卫生大家谈”系列讲座第三期,特邀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居漪主任技师,带您深挖细掘新冠病毒检测方法,为常态化防疫筑起健康防线。
了解新冠病毒不同检测手段
在本市实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措施方案里,有一个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就是“检测”。新冠病毒的检测手段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和技术方法,可分为三类: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就属于病原性检查,此外还有血清学检查中的抗体检测大家可能也有所耳闻。它们之间有何区别,我们可以如何选择?
其中,核酸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目前它是诊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而抗原检测的灵敏度虽不如核酸检测,其结果也无法用于确诊,不过优势在于随时随地方便快捷自查风险可能。抗体检测则可以知晓我们是否感染过新冠病毒,仅用作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测指标或疑似病例诊断中与核酸检测协同使用,不能作为新冠病毒感染确诊和排除的依据。
假阳?假阴?哪些因素会干扰检测结果
谈及新冠病毒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曾有部分市民发声质疑:“为何我被告知核酸检测结果是假阳(假阴)?”那么有哪些因素可能干扰核酸检测结果呢?
“假阳”可能性分析
样本运输过程中发生交叉感染
实验室环境有气溶胶污染
实验过程中使用的耗材、设备等受污染
“假阴”可能性分析
病毒刚开始,载量过低
核酸RNA本身易受放置温度和时长影响进而产生不稳定性
未经验证的其他干扰可能
常态化检测你我共筑防线
现阶段大众对于核酸检测的需求持续存在,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已加大力度对核酸检测实验室及检验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和督查,将力求每份检验报告可以及时、精准和可靠,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不过想要筑起城市健康防线,同样也少不了每一位市民的积极配合。只有全社会一起努力,把常态化疫情防控做严、做实、做到位,才能让我们早日回归往昔生活。
本期专家三问三答
1.新冠病毒不断变异检测手段是否有效?
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突变主要集中在S基因上,而PCR检测靶标选取的都是新冠病毒保守基因片段,如ORF1ab基因、N基因等,并不会影响核酸检测结果。
插图来源:《市民新冠防疫知识手册》(2.0版)
2.为何要高频次进行核酸、抗原检测?
由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特点是“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力强”,且全人群易感。在疫情管控难、风险点位不明确的情况下,“抗原筛查+核酸确诊”这套组合拳,可以尽快发现病毒踪迹,更快更准阻断传播链。
插图来源:《市民新冠防疫知识手册》(2.0版)
3.若不慎将抗原检测提取液碰到皮肤或眼睛,会有危害吗?
抗原保存液的主要成分为低离子强度的缓冲液、表面活性剂和防腐剂。缓冲液和表面活性剂都是安全的,碰到皮肤完全不用担心会有害。若不慎入眼还是建议及时用干净的水进行冲洗。
插图来源:《市民新冠防疫知识手册》(2.0版)
●“公共卫生大家谈”系列讲座重磅推出
●第一期:疫情防控常态化病毒防范新观察
●第二期: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6月1日-12日晚
18:00-18:30
“公共卫生大家谈”系列讲座
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