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还敢买这样的豆腐呀?这都加了甲醛的。”
“真的假的!我孙子最爱吃酿豆腐了,我一直买这家的。”
“赶紧别买了,豆腐太白都是加了甲醛,吃了伤身体。”
张大妈在菜市场遇到了邻居,一番话让她吓得不轻,这豆腐还能吃吗?
一、食物中的甲醛都是怎么来的?甲醛的危害,除了大众所知之的装修污染,或许还悄然潜藏在我们日常餐桌上的食物中。那食物中的甲醛都是从何而来呢?
1.食物自然代谢
许多食物,包括蔬菜、菌菇、水果、肉类、鱼类等,都会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成少量甲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食物中的甲醛含量微少,对人体基本不会产生危害,属于自然存在的情况。
2.商家非法添加
一些无良商家为了延长食物的储存时间、防止蔬菜腐败等目的,可能非法添加甲醛。甲醛水溶液具有消毒、防腐和漂白的作用,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一些商家可能会不当使用甲醛。
这种非法添加甲醛的行为是导致食品甲醛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在食用食物时,尤其需要注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以减少接触非法添加甲醛的风险。
二、种蔬菜含有甲醛?还能吃吗关于甲醛菜的传言屡见不鲜,其中蘑菇、蒜薹和娃娃菜这种是听得最多的,传言称这些蔬菜不仅有毒还致癌,这是真的吗?
1、蘑菇
蘑菇就是前文故事里网传视频中的主角,博主们纷纷用试剂盒在蘑菇上测量出了甲醛,这是否说明蘑菇不能吃了?
事实上,蘑菇等食用菌会根据自身环境变化而产生微量甲醛,除蘑菇外,一些其他的天然食物内也存在。食物所产生的内源性甲醛含量极少,且日常食用这些蔬菜前都会进行冲洗,甲醛又溶于水,很快就会被清洗掉,不足以对健康造成威胁。
2、蒜薹
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视频内容为:很多工人全副武装不停将蒜薹尾部浸入到白色的液体后拎出堆放在一起,据说是在泡甲醛。事实是如此吗?
其实对蒜薹浸泡的白色液体是蒜薹保鲜剂,主要成分为咪鲜胺,可以抑制蒜薹储存期间的霉变、老化,在结合冷库储存后可让其储存期延长至8个月左右。
咪鲜胺是一种广谱、高效杀菌剂,其在常温下的半衰期约在10天,1个月后可降解90%。冷库储存在70天即可降解90%,如若经过8个月的储存,咪鲜胺的残留基本也都降解了,不用担心威胁健康。
、娃娃菜
传言称,很多商家为了让娃娃菜卖相好看,储存时间更久,会浸泡甲醛后再售卖。
但这个说法并不可信,上文已经说道,蔬菜用甲醛违法,很少有商家会为此铤而走险。甲醛本身是个味道刺鼻的气体,想要达到防腐的目的,商家就得加大用量,但甲醛浓度一高,就很容易被人们闻出来。
关于食物中含有甲醛的说法多半是夸大其词,网上传言应该以理性态度看待,不必过于恐慌。在选购食品时,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遵循科学的食品安全标准,才能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三、这种蔬菜会致癌?万万吃不得?近来网上盛传“吃无根豆芽、西葫芦、蕨菜,这三种蔬菜会致癌”,毕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网友,很多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结果越看越慌,因为蕨菜真的是“2B类致癌物”。
那这三种蔬菜真的不能吃了吗?一起来看看吧
食用“无根豆芽”容易致癌?关于“无根豆芽”,盛传“添加了大量的无根剂、增粗剂、防腐剂、漂白粉等化学有毒原料,经常食用有毒甚至致癌”。
虽然听着挺吓人,但其实,无根豆芽在生长过程中的确会使用“无根剂”。不过先别紧张,这些所谓的“无根剂”其实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比如赤霉素、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等,适量添加这些物质并不会有安全问题。
使用“无根剂”之所以不合规,是因为“无根剂”不在监管名单中,而只有“允许添加的名单中”的“食品添加剂”和“农用物资”才可以添加使用。
一般使用的“无根水”主要成分是“6-苄基腺嘌呤”,毒性很低,况且还存在一定的自限性,也就是说低浓度已经能够起到作用,“滥用”不仅毫无意义,反而可能导致豆芽无法生长。
这些“无根剂”虽然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但并不会对人体的生长造成相应的变化,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所谓的“致畸、致癌”等危害理论被证实。
此外,像尿素一类的增粗剂、防腐剂、漂白粉等其实与“豆芽是否有根”并无直接关系,而且这些物质在食品加工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其实所谓的“有毒”并不是因为在某种食品中添加了这种物质,而是由于过量食用。
当然,任何食品添加剂都有相应的添加范围,虽然“无根剂”安全性上并无问题,但是在尚未出台相关规定之前,还是禁止在豆芽中使用添加上述物质,建议到有保障的地方购买豆芽。
吃了“炒西葫芦”会产生致癌物?说“食用炒西葫芦会致癌”主要是因为西葫芦经过高温炒制后会产生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潜在致癌物”,它的摄入和食道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口腔癌等癌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但是,任何毒性物质想要产生危害都必须要达到一个致毒或者致癌的剂量,对于“炒西葫芦”同样如此。
西葫芦虽然经过高温加热会产生丙烯酰胺,甚至有报告证明炒熟的西葫芦中含有丙烯酰胺的含量是60微克/公斤。而像土豆类食品(经过高温烹调)中所含丙烯酰胺的平均量为微克/公斤,咖啡(类似制品)中所含的丙烯酰胺平均值在微克/公斤,这些基础食物(饮品)中所含的丙烯酰胺其实早已超过了西葫芦高温加热产生的“量”。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体重是65公斤的正常人来说,想要靠吃炒西葫芦达成丙烯酰胺的致癌量,需要单次吃一斤左右的西葫芦,这个量一般难以实现。如果实在担心,可以将西葫芦一类的蔬菜进行水煮或者蒸食食用,丙烯酰胺的量会大幅度减少。因此,“炒西葫芦致癌”的言论并不合理。
吃了蕨菜会致癌?“食用蕨菜会致癌”可以说是经常听到,蕨菜中的确存在不少种致癌物质(原蕨苷、黄碱醇化合物、苯草酸等),最主要的原蕨苷,本属“遗传毒性致癌物”。
但蕨菜也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蕨菜归为“2B类致癌物”,也就是“对人体可能致癌”的物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2B类致癌物高达多种,泡菜、咖啡等都是,所以没必要太过恐慌。
而且癌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食物致癌”仅仅是其中微小的一个层面,所以那些“一旦吃了就会致癌”的言论都未免太过夸张。从现实生活考虑,对于任何所谓的有毒有害物质,大家不应该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