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一些公众心理压力很大,遇到身体不舒服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甚至开始自行吃药,这是否有必要呢?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陈雪峰:“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程度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担心自己得病也是应激反应的一种,对这个问题有四点建议:
一是要稳定情绪,如果没有出现发烧、干咳等典型的症状,身边也没有确诊或疑似的病人,而且也很少外出,被感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不要过度恐慌和焦虑。
二是要理性分析,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判断不舒服的症状和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是不是相符合,如果说是比较符合,还是要及时去发热门诊就诊,如果不符合,可能是身体方面其他的问题,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三是改变行为,如果知道自己是健康的,但是还是控制不住担心,那就试试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找一件事情让自己长时间投入去做,通过这些方式来改变过于恐惧的心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极少数人有这样一种情况,他坚信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医院反复就诊,即便医生和医学检查认为他没有被感染,他也坚信自己感染。如果是这样极少数的情况,我们还是建议自己和家人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医院心理科和精神科寻求专业的帮助。
四是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原有的心理援助热线基础上,支持各地设立了应对疫情的心理援助热线。截止到1月底,各地各省的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精防机构一共开通了条免费的心理援助热线,如果靠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缓解不良的应激反应,及时拨打热线,寻求专业的帮助。”
目前,近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奋战在65万个城乡社区的疫情防控一线,平均6个社区工作者守护着一个社区,每名社区工作者面对名群众,任务异常繁重,工作十分辛苦。他们的心理压力如何缓解?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陈雪峰:“对于社区工作人员在心理防护方面也有三点具体的建议:
一是要理解他人。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了工作对象很不配合的时候,先表示理解,这有助于平复他的情绪,也有助于后期工作的开展。
二是理解自己。在应激的情况下,社区工作者有些人也会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生气、容易着急,不理解时容易委屈,甚至遇到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时会非常抑郁,甚至会有负罪感。有的人觉得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睡眠都受到了影响,这些是在应激状态下的正常反应,也要理解自己有这样的反应,如果很难受,要暂时停下来,找一个稍微安静点的地方做深呼吸,稍微一点的缓解、调节,也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是要保护好自己。如果是工作压力很大,心理和身体很不舒服,或者家里有重要的事情,要及时和同事和上级沟通,必要时可以停止工作或者是轮换工作。如果说自己调整不好,也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的帮助,我们呼吁地方,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发动专业机构和行业组织的力量,给有需要的社区一线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服务。”
老年朋友们以前习惯外出遛弯、散步、跳广场舞,现在需要长时间呆在家里,身体不舒服,对疫情又紧张又害怕,这种情绪该如何缓解?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陈雪峰:“对这样的老年朋友,有五点建议:
一是要尽量不出门,减少被感染的风险。可以在家里因地制宜的做身体锻炼,如果确实需要出门也一定要去宽阔、空旷的地方,尽量避免和人近距离接触。
二是注意个人的卫生习惯,要勤洗手,室内多通风。如果说平时有服用的医院,在这个特殊的情况下也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继续用药或者是去就医。
三是要看官方新闻,不要轻信和传播个人转发的疫情相关的信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盲目的乐观。
四是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免疫力有好处。如果和家人住在一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要互相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少指责、少生气。
五是如果负面情绪比较强,长时间感到恐惧、焦虑、不舒服,也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
总台央广记者: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