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治疗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乡愁系列随笔之文林镇览一处风景沉
TUhjnbcbe - 2024/10/16 15:56:00

是城市还是乡村?视线来不及调频。

山影楼宇,一抹虚虚实实,诗情画意。

城中有村村中有城,草绿花开掩映繁华似锦。

文林,文士如林,览一处风景沉醉。

似这般典雅古朴,如万卷诗书清幽了一方净土;似这般飞檐凌空,紫气冲天隐约着“魁星点斗”。这就是奎星阁,一座给仁寿人以精神寄托、承载千古文明的古建筑。

张超图

奎星阁矗立在县城的东风山上,与仁寿天梯遥相呼应,气势宏伟,可谓文林镇景点一绝。

沿着宽宽的石梯缓步上行,你会觉得,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正紧紧地簇拥着你,包裹着你;你更会觉得,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被一种强大的气场所牵引。而当你迫不及待地快速抵达高处时,那隐蔽于绿树中的“幽”和“静”,又会将你的视觉与心扉彻底濯洗。

李海图

奎星阁始建于清乾隆元年(年),曾毁于战火,同治二年(年)重建。这古阁楼由须弥座、阁身、宝顶三部分组成,高29米,为四重檐八面体攒尖式木结构建筑,青灰筒瓦屋面,维修后改为琉璃瓦。檐额、瓜头、撑弓等均精工雕饰。全阁用八十柱,层层设梯,可登顶览城。底层用八檐柱、八廊柱、八金柱构成主体。其中,八金柱贯通阁身,每层构架迭次向内缩收一个步架到第四层,接底金柱则成为檐柱,故另设八根金柱。该金柱在山檐重力下起杠杆作用,将其挑起,使之微微离地,成为“真武阁”式的“悬柱”建筑。这是奎星阁的建筑特色之一。而奎星阁八面宽度互不相等,又是该阁的又一建筑特色。可谓独具匠心。

那这古阁楼为何命名奎星阁呢?奎星,又称魁星。据载,它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最初在汉代《孝经援神契》纬书中有“奎主文章”之说。

进入奎星阁的底层,可见正中央塑有一个鬼形的神像。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科举时代,据说“魁星点斗”为文运兴旺之兆。于是取“魁”字字形的会意,在阁内塑造了这座似鬼似神的塑像。据说这“魁星点斗”,还与一段有趣的传说相关。

说是古代有一个秀才,名字已不可考,姑且叫他魁星吧。此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所以屡屡面试时落第。据说这魁星不仅五官丑陋,还长着满脸的麻子,且还瘸了一只脚,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是他的文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终于被乡试、会试步步录取。而且次次都高中榜首。有一次,他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皇帝一看他的容貌和走路姿势,心中不悦,问:“你那脸是怎么回事?”他回答:“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觉得这人怪有趣的。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很高兴他的机敏。又问:“那朕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大喜,当阅读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他为状元。

相传,这个丑文人的才学、智慧和发奋,使他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颗,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应魁星才高八斗、也应北斗星座。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特神,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文人中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

此刻,重温“魁星点斗”的传说,我们可以大胆想象,仁寿在北宋时期曾出过的“全国状元”何栗,是否也曾被魁星点斗呢?因而清代士子们对这座“魁星”像更是毕恭毕敬。每当秋闱开考之前,朝拜者争往不绝。即使是近现代,每年高考前仍有无数学子叩拜魁星,渴望魁星点斗,金榜题名,梦想成真。

沿着木质结构的楼梯往上走,小心翼翼上到第二层。再扶着楼梯栏杆登上第三层,缓缓绕一圈,立觉豁然开朗。由于奎星阁每层构架迭次向内缩收一个步架,所以第三层要比第二层陡峻得多,但视野更宽阔。待身处四楼最高层时,整个仁寿县城的风貌便尽收眼底。这时候,你曾经的惆怅失意,曾经的坎坷与曲折,都将如一页泛黄的日历,被这方心灵的净土封尘。

在奎星阁,不仅可以登楼览景听故事,对很多人而言,重头戏在于结绳许愿。来这里的人们,大部分人都是冲着孩子考试来的,这是家长们心中美好的夙愿。据有经验的人说,结绳许愿也是有讲究的:在魁星面前扯一条红丝带,然后于心中默念你的愿望,再按照顺时针方向绕阁楼走一圈,找一棵中意的茂密的树,把丝带系上去,系得越高越好,就能达成所愿。

呵!真的有这么灵验吗?那你不妨登上奎星阁,虔诚地与时光对坐。试试,让那从清朝穿越而来的朱笔,为你轻轻点一次头。

栓一棵心上的树,任红丝带飞舞苍穹,一条丝带系着一个梦。“魁星点斗”,结绳许愿,尽管只是人们心中一份小小的期盼。但此刻,在奎星阁外围的那一片林荫里,我们看到的岂止是一条条临风飘舞的红丝带?而是一幅文士如林、翘首未来的画卷。

不得不深信,那是一种极度的痴迷。飞泉溢出的时刻,这座山,以及这座山的远古,都被时光镌刻成一座亭、一座寺庙的风景。

李海图

“金马龙泉绵士第,飞泉半月映人文。”飞泉山脚下,仅一幅对联,就足以让我们浮想联翩。“飞泉”和“半月”,究竟隐喻着怎样的涵义?

从石梯最低处仰望,正门上的“飞泉山”三字格外醒目,朱色的院墙透露出恢宏与古朴。“仁寿”、“觉悟”几个大字给人以凝重、深远之感。

沿着陡峭的石梯攀岩,不多时,威严雄伟的华严寺便尽现于眼前。就在这段连接华严寺的圣洁的石阶上,每到初一、十五,无数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们潮水般涌来。当寺内洪亮的钟声响起,所有的朝拜者,从面额到心扉,都写满了肃穆和庄严。

紫蝶图

走进华严寺,镜头从一个巨大的香炉切入。只见香烟缭绕中,虔诚的香客们,或于炉前燃烛焚香,或到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等殿堂跪拜祈福,聆听木鱼声声唱诵,以解前世今生几许烦忧。这时候,寺院中一口老井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据《通志》记载,《图经》云:“隋仁寿元年(元)獠人叛乱,百姓盛夏避难山顶,暑而不起,有飞泉涌出。掘井水用之,叛乱平息,泉即干涸。”因呼“飞泉山”。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有飞泉涌出的那口老井吗?好奇的我们急忙向住持宏法法师求证。但法师的一番话,却让我们听到了传说的另一个版本:据说在唐朝末年以前,飞泉山本没有水,是这里的寺院高僧诵经修行引来了甘露,于是便称之为“飞泉”。井水纯粹天然,长年累月都不干涸。现在寺庙里的僧人饮用的就是从这井里抽上来的水。

关于飞泉山的来历,究竟哪一个版本最真实呢?自然是不得而知。但结局终归是美好的。既然这寺院里有如此神秘的老井,那这华严寺是不是也应该有点故事什么的?关键是到这里来烧香拜佛是否真的灵验呢?宏法法师告诉我们,这华严寺最早叫超觉寺,始建于唐代,后又改称跨鳌寺,即独占鳌头的意思。原因是,寺庙所在的位置正处在龙嘴上。既可以镇住龙的威力,又可以汇聚龙吐出的灵气。据说当时修建奎星阁的另一个目的也是为了不让这灵气流失。所以寺庙的风水特别好,来此烧香拜佛十分灵验。因而,飞泉山也就成为了仁寿子孙的一方灵山福地。

从华严寺出来往右就是钟嘴亭了。亭子的旁边,立有一块年代已久的石碑,但由于风化的原因,石碑上的文字早已模糊不清,我们只能从那些不太清晰的文字里揣摩出个大概。

据《通志》记载:跨鳌山绵亘数里,其状如鳌,望之无际。跨鳌山有跨鳌寺,每岁上元重阳,太守率僚属燕其上。亭旁丛中屹怪石,文同赋云:上簪岑之飞泉兮,披荟蔚之木秦莽。爱有石屹屹兮,旁无他而相伍。其运睨之若人兮,犹疑其蹲虎。里俗神而甚恭兮。号相尊而曰姥。但不久,石姥却不翼而飞。相传后人为纪念她,把庙内三吨巨钟,用铁柱支撑悬挂于此。僧人上殿必敲此钟,声音回荡时空,经久不息。如今的钟嘴亭里虽不见了巨钟的踪迹,但冥冥之中,我们依稀能看到僧人们敲钟的身影,依稀能听到那缭绕苍穹的钟声。

到飞泉山除了烧香拜佛,听一段“飞泉”的故事,那就是一睹千年古井里“半月”的芳容了。

古井只一米多深,井边布满了青苔,井口早已被杂乱的树枝遮盖。此井虽小却美名在外,是陵州八大名胜之一。相传此井水清澈透明,味甘美。每当农历十五晚上,井中只能映出半边月亮的影子,因而得名“飞泉半月”,又称“半月井”。据说古时候常有文人墨客到此吟诗作文。有王尔鉴《题飞泉半月》诗为证:“怪道飞泉映半月,世间圆处常恐缺,我来泉上识盈虚,一盏香茶桂花雪”。可见这千年古井见证了世间多少阴晴圆缺,目睹了多少芸芸众生之荣辱得失。但遗憾的是,此刻不是月夜,我们拍不到那一弯半月的皎洁了。不过,却可于井边悠闲地坐下来,找一找王尔鉴诗中那“桂花雪”飘洒的感觉。抑或闭目,听一听山野之鸟语虫鸣、飞泉叮咚。任那滔滔诗情,于心中起伏、奔涌。

离半月井不远的地方是美女亭。立于美女亭石碑前,一阵微风带着浓郁的花香透彻心怀。此刻的我们,不由得神清气爽,思绪又开始绵延开来。

相传当地有一美女,其恋人被抓充军,久未归,日思夜盼,茶饭不思而亡,葬于山间。山脊有一道直通县衙,道旁有一石缝,每当日落时,远见此美女祼坐縫边悲哭,近看却无影。故取名“美女山”,缝为“美女洞”。有玩童、行人路过此地,用枝捅洞即有水出。久之,百姓为笑不顾羞耻的美女,便在正对山间的地方刻佛像一尊,名曰“大佛笑美女”。佛之两侧有楹联一副:“一腔雅腹能容物,满面春风却笑谁。”从此,美女哭泣的身影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人们都说是美女被大佛笑得害羞,躲藏起来了。而那尊佛像却保留到了五十年代。

美女洞就在美女亭下的陡坡上,长约三尺,高约两尺,宽约一尺。其实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洞口,只因“美女”二字,再加上人们丰富的想象,便显得神秘起来。尽管美女亭只是一个传说,但它却是一种启迪,是对一场爱恋至死不渝的诠释。

从飞泉山上下来,脚步轻盈矫健。蓦然回首,那清冽甘美的飞泉,似乎,正于我们的血液里奔流。

似一条飘逸的彩带,从空中铺陈而来。

曾经为天梯之壮观写下过不少诗句。并非矫情,而是真实的发自内心。

天梯,垂直高度90米,长米,宽14米。级的梯步上,镌刻着百万仁寿儿女攀登不懈的足迹。

为天梯做节目,是早就计划好了的。今日阳光正好,我们的采访便从登天梯开始了。

天梯每梯均由坚硬的青石条、青石板铺垫而成。两边护栏也都雕龙刻凤,古朴典雅。天梯尤为人性化,每隔一段建一个平台。若是累了或倦了,不失为歇脚休息的好地方。

沿着洁净的石板路拾级而上,首先难以抵御的就是那两旁小吃小玩的诱惑。尤其是孩子们,更是不言而喻了。瞧:每隔一段距离便摆有一个制作棉花糖的摊点,一群小朋友踮起脚尖看着、拥挤着,眼里充满了对棉花糖的渴望。还有那套圈圈、打气球、打鼹鼠等的小活动对孩子们也是一种引诱。只见他们把1块硬币扔了出去,玩够了,又四下跑开,快乐得如同小神仙似的。

李海图

与小摊子相比,掩映在两旁绿树丛林中的那些漂亮的农家小楼,则是最能吸引大人们的地方。小楼里设置有农家乐、茶馆、台球厅等。特别是在阳光照耀的冬日,登天梯的人们更是无比惬意。通常,男士们到此一坐,寻觅的是一杯茶,一支烟的飘渺意境。女士们则三三两两、说说笑笑、优哉游哉地漫步留影。而对于爷爷奶奶来说,揣点零钱,牵着孙子,便又享受了一天天伦之乐。关于这些小楼,听说天梯建成后,政府为鼓励这里的农人搞房舍改造,对修房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因而农人们便搞起了经营,拉动了消费,日子也就过得有滋有味了。

紫蝶图

待行至半山腰,回头再远眺,整个仁寿县城便尽收眼底。红墙绿瓦高楼耸立,似有一种拔节的气势。而就在这半山腰上,一渠清粼粼的天河水绕着山腰蜿蜒向前。渠道两旁杨柳依依、花红翠绿,给人以四季如春之美感。而且,渠道旁也建起了农家乐,棋牌、烧烤、串串香,一家比一家生意兴隆。

据说修天梯前,这儿全是荒山。上下山只有一条凹凸不平、又陡又峭、不到一尺宽的羊肠小道。上下一次山,来回得花两三个小时。上了年纪的人,稍有不慎就可能滚到山下。因而,要不是建起了天梯,哪有今日这番兴盛的景象?

当终于爬到山顶时,仁义广场的恢弘气势又不得不令人感慨万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9米多高的“仁寿石”。那刻于前后面的“仁”、“寿”两个巨字,浑厚刚劲,力透石背。而“仁”字上的“仁寿赋”,则铭刻了仁寿数千年。

踏进广场便是进入了仁义文化的厚重积淀深处,“仁义”文化在这里无限极放大,心灵在此得以洗礼。广场周围护栏上刻着“仁”、“寿”七十二变体,令人身临其境,深受熏陶。而数十幅“仁寿大事图”,娓娓道来的是仁寿的“仁事义举”,所雕刻的历史掌故渗透着仁义文化之乡的传奇。

再看那牌坊,自古被烙上“孝”的面纱,如今轻撩起垂幔,“仁里寿乡”跃然其上,深厚而凝重,是对仁寿地域名最精炼的概括。“对上以敬,对下以诚”,让这座牌坊多了份丰腴和感动。古老的“孝媳”故事从悠远千载的岁月中绵延至今,在仁寿这片沃土繁衍生息。

李海图

任何载物的东西都可以复活,只要你能赋予他灵气。正是如此,“仁义石”才让游人叹服不止。“仁义仁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等围绕发掘仁寿文化的刻字,如若娇龙云中戏。承德载物,“仁义”文化注释其上,将地域文化与自然奇石和谐统一。在通往天仁公园的寿乡路上,林立的顽石或卧或立,尽染自然之灵逸。“仁行如春,仁义无价,仁人无敌,仁者乐,仁者守,仁者寿”。讲述返璞归真的圣人之道。而仁人楼、仁寿石、仁义石、仁义牌坊,无不使“仁义”文化更加彰显仁寿人之本色。

立于高处,俯瞰浑然深厚的陵州文明,美丽的家园被抹上了浓郁的时代气息。而天仁公园更是这座城市建设的凝聚核心。

天仁公园让天梯静卧翳嘶山,潇洒云中来。广场依山势而建。山因广场而秀美,广场因山而壮丽。黑龙滩水渠横贯山腰,俨然是美丽的翳嘶山仙女腰中的彩带,更是仁寿城市的一块天然氧吧。徜徉于树影斑斓间,数千年的孝文化、德文化、仁文化、寿文化、义文化在游客间闪烁着令人啧啧称奇的物语,惊叹这仁寿城建中的大手笔。

如今,仁寿人民利用荒山修起了气势如虹的天梯,上天仁公园更成为仁寿人吃苦耐劳、奋斗不息、步步向上的精神向征,并成为仁寿的代名词。百姓们为此感慨:政府建天仁公园,等于给百姓每人免费发一套健身器。

是的,每当入夜时分,灯火辉煌处,人头攒动,其乐融融。然而,谁能料想,仁寿县城过去竟是出了名的“灰城(尘)”。天梯建成前,除县政府对面有一个约1亩地宽的小广场外,就再也没有其它休闲健身场所了。据说曾有外地人来仁寿县城,常常看到一些老百姓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晨练太极拳,令人不可思议。而在今日的仁义广场上,老少咸宜的健身器械就拥有数十组,市民可随心所欲地在此锻炼,强筋健骨。同时,太极剑、美体操、健身舞等,都可在此尽情舒展。但凡融入其中,整个身心都会极致地放松开来。尤其是夜晚,还可于惬意中静观城市灯火,顺便按动快门,记录下整个县城夜晚的美妙璀璨。

我已欣然沉醉/化作广场蓝天白云/在梦幻交织的每一瞬/片片白云片片诗。采访结束时,一些诗句流淌于心。

这是一条穿城而过的“母亲河”。她用乳汁般的清流,灌溉着一方广袤的土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仁寿人。她日日夜夜地流淌,讲述着无数神奇而美丽的故事。

据说,金马河以前被称为龙水。而龙水的一条支流叫蟠溪,发源于龙王祠。并且,乾隆版县志上也有:“龙王祠,治北三里,蟠溪之源,遇旱祷之辄应。”的记载。看来,要想深入地了解金马河,就必须先寻找它的源头。于是,我们的采访便从寻访龙王祠开始了。

沿着老北街再穿小巷一路前行,不一会的功夫,一个造型别致的老井便映入眼底。此井位于马家沟,被当地村民取名为八角井。那为何叫八角井呢?好奇的我们情不自禁地来到井边,蹲下身子仔细地研究起这井的构造来。这井口虽呈圆形,但井口以下却呈八角形状。井中泉水清冽,爽口甘甜,且长年浸水不断。井底有沙,相传与大海相连。说的是有一个皮匠出于对八角井的好奇,用扁担测试井深。不料扁担下落,无法打捞。时隔几天,海边一渔翁挑一担鱼来市集出售。正巧遇见皮匠到沿海购皮货,皮匠根据渔翁扁担上刻的记号,认出正是自己前几天丢失在井里的扁担。但渔翁却说这扁担是在海边打鱼时捞起来的。于是,人们由此推断八角井与大海是想通的。至于能否考证这老井里的水为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从几位热心的村民断断续续的交谈中,做了一个简约的概括:这老井的水与八角井侧面的新龙王祠有关。

新龙王庙坐落在一片缓坡地,尽管这庙大部分已被风化,呈现在眼前的只是两间偏房。但却依稀可见那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据载,当年的新龙王庙颇为壮观。寺庙坐北向南,庙门两旁石雕坐狮威严高大。院内梁柱底座的龙、虎、狮、象等造像十分显眼。正殿雄伟气派,薪金“龙王庙”大匾挂于正殿大门上方,格外醒目。正殿正中塑有一尊高大的龙王塑像,副殿塑有太上老君、玄武等造像十余尊。庙外山墙也均有龙的图腾造像。那为啥大家都管它叫新龙王庙呢?据说是清代中期,由于老龙王庙建于陡峭的山坡,位置险窄,不能满足隆重的祈雨和庙会庆典之需,特于八角井侧面建了新龙王庙。

那么,老龙王庙又在哪里呢?根据村民的说法是在龙王沟。于是,我们又踏上了寻觅老龙王庙的行程。在途中,临近北门水库的地方,我们偶遇一座杂草丛生的小桥。据说这桥下的流水源头也发源于龙王沟。而且,就在这桥的下面,在远古,一条条健壮的水牛曾自由自在地漫步、穿梭,犹如一幅美丽的田园春耕图。但遗憾的是,由于长年累月的河沙沉积阻塞,更没有及时地对河道进行清理,如今的北门桥已然时过境迁,面目全非了。再也看不到当年那童话般的景象了。

离开北门桥,绕过长长的渠道继续前行,大约半小时的时间,我们来到了一座山下,这就是我们所要寻访的龙王沟了。环顾四周,满目春景,一股浓郁的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不过,老龙王庙却在我们视线以外的山顶上,还要爬上一段崎岖的山路才能看到。

还别说,这山路真是不好走,既狭窄又陡峭,我们既要扑捉镜头又要注意自己的脚下。不多一会,大家已然是气喘吁吁了。

经过一番艰难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老龙王庙。原来这就是金马河的源头了。但眼前的老龙王庙风化得更加严重。如果不是在断墙外尚有一个石雕的龙嘴存在,实在难以相信这就是龙王庙。

但据史料记载,此庙建于唐朝,是四合院式庙宇建筑结构,院墙皆由石头砌成。正殿有龙王塑像,庙外雕一五石龙头像,石龙口中有碗口大的泉水喷涌而出,且常年不息。庙宇下侧有泉水淅出,形成一片岩溶钟乳石,非常壮观。溪水沿河而下,成为金马河和龙水河的发源之水。其水清凉甘美,旧时干旱时节,城中人均在此取水。那为何叫它老龙王庙呢?这里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忽然有一年,龙王新换了一条小白龙来治水。这小白龙非常懒惰,天天在龙宫里与宫女寻欢作乐。眼看着都到了芒种节气了,还是没下雨。人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有一天,龙王的三太子小黑龙出来游玩路过这里,他看到人们头顶烈日,赤着脚、光着背,跪在一座小庙前求雨,很是感动。于是便将此事禀报了龙王,并恳请龙王去降雨。谁知龙王非但不去,反把小黑龙臭骂了一顿。小黑龙一气之下,便把龙王的令牌盗了出来,带着水族亲自去降雨以救一方百姓。不料这事被巡海夜叉发现禀告了龙王。龙王震怒,带领虾兵蟹将把小黑龙抓住杀害了。

小黑龙死后,尸体从天上掉下来。老百姓见小黑龙为救大家惨遭了杀身之祸,都非常难过,围着小黑龙的尸体放声痛哭。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救苦救难的小黑龙,便在埋葬它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庙,取名老龙王庙。听说刚修建那阵子,老龙王庙可灵了。天旱时,只要人们到那里上柱香,念叨念叨,小黑龙就知道了。还没等你回到家,雨就下来了。

老龙王庙处处都充满了神奇,石龙的传说,白龙的传说,小龙女的恋情,蛮龙的归降等,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尽管老龙王庙早已沉淀于岁月的肩头,但此刻,伫立在高山之巅,我们似乎仍有一种与龙齐飞的感觉。似乎看到了当年龙王在此降雨,拯救苍生黎民的惊天壮举。虽然龙王庙的传说只是传说,但就在这片沃野上,这源头,却世世代代养育了百万勤劳朴实的仁寿儿女。

寻访到了金马河的源头,接下来,我们的镜头便要开始聚焦河两岸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和百姓的生活状况,以及那几座桥梁的故事了。首先吸引我们的是老北街这座有名的挹仙桥。为何取名挹仙呢?难道真与神仙有关?

张超图

传说在古陵州,七仙姑的七位侍女偷偷下凡来玩耍。她们选择了山环水绕、群峦叠嶂、风景如画的陵州游玩。不料被驱邪镇魔的张道陵发现,将她们驱赶到“陵井”里挖井取卤,立功赎罪。并承若她们说:修好井的话就让她们升天,由侍女变为神仙。否则永远都留在井中。七位侍女修好井后,就把挹仙桥作为升天的地方。他们认为此处最壮观、最气派、最有灵气。于是,每月十五,张道陵都要在挹仙桥的二层木楼上,为一位仙女设祭祀仪式。

当时陵州的美女如云,都想像这七仙女一样升天。可是凡人升天谈何容易?不行善积德到最大程度,只能是白日做梦。据说仁寿当时的庙宇很多,升天的人年年都有。有尼姑修炼成仙的,也有随七仙女升天的。一天,有一位凡女升天心切,拼命拽住一位仙女的衣角想升天。结果把仙女的衣裳都拉掉了一块,最终也没能升上天。之后,人们便把这座桥叫“挹仙桥”了。因为“挹”有“拽”、“拉”、“扯”之意。

张超图

挹仙桥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据说这桥原来是木质结构的,有一年发大水,桥墩和桥都被洪水冲跨了,挹仙桥周围一片汪洋。人们苦不堪言。显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挹仙桥是在发大水之后重建的了。这对于后来人而言,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警示。那就是必须科学地、因地制宜地治理金马河,否则就会患难成灾。

其实,关乎这挹仙桥,还可以追溯到一些远古的百姓生活境况。桥的旁边,一座古典式的三层小洋楼静静地矗立着。尽管岁月的风霜已使它满目沧桑,但这小楼却依然令我们想象得到它当年古朴典雅、气派风光的模样。而且,当年能修建这般壮观的住宅也实属罕见!据说这还是民国时期,一位名叫李增武的炮哥头领的旧居呢。于是,强烈的好奇心使我们走进了这座小洋楼。

沿着木制楼梯旋转而上,再于各楼层间款款行走。呵!此时,一个民国淑女的窈窕身影便嵌入了镜头。

如今,虽然楼底已成了现实生活中居民们喝茶聊天的休闲之地。但那些残留的墙体和瓦片,仍然无休止地讲述着金马河边,挹仙桥旁,一段段远古的历史。

沿着金马河下段继续行走,一座名为“胜景”的平面石拱桥映入眼帘。据说这桥最初不叫胜景桥,因其后山为基督教教堂所在地,又与民国初,一个名叫文幼章的加拿大传教士来仁寿传教、兴建学校有关。人们便把它称为“圣经桥”。后来由于桥侧古木遮天蔽日,景致幽静典雅,便更名为“胜景桥”了。胜景桥不仅见证了一个加拿大传教士为仁寿文化教育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更见证了一段仁寿文化教育的历史渊源。

文林桥在县政府对面的文化广场上,但如今已被隐藏在一片花圃下面了。文林,取“文士如林”之意。原因是文林桥上方为圣庙、文昌宫、学署之地,下方为鳌峰书院和考棚所在地。文林桥上下均沾文儒气象,所以选址和命名十分讲究。

再往下行走就是里仁桥。“里仁”:寓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具有“仁”的高尚境界。诠释了仁寿人“仁爱”“仁义”之精神内涵。此桥建于明代,清代重新修建高拱石桥。据说当年的里仁桥可谓文林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在桥上走,牛马桥下过。此刻,我们似乎看到了拱桥那气派的模样,看到了当年市井繁华,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面貌。

最后一站是金马桥了。纵望桥的四周,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好一派盛世荣华!站在金马桥上,既可以仰望天梯之壮观,又可以俯瞰桥下流水潺潺,心情自然是无限惬意。那这金马桥又有什么故事呢?传说有金马跃入金马井中化作甘泉滋润这方百姓,后百姓感恩建祠,祭祀金马神。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是在修建金马桥的时候,早晨工匠们施工时,发现基坑里只剩下少量一些水,坑边留有马蹄印。是谁家的马晚上来基坑里喝水呢?一连三天都是这样。第四天晩上,负责挑水的民工半夜就起床来观察,发现有两匹闪闪发光的黄马在那儿喝水。雄鸡报晓,一眨眼,马就不见了,人们才知道这是一对金马。至于这金马藏到了哪里,谁也说不清。桥修好后就取名“金马桥”了。

后来,人们发现金马桥附近那口水井,每天早晨水都是浑的,周围老百姓的庄稼也经常被牲畜糟踏。白天去看,地里有马蹄印。是谁家的马在糟踏庄稼呢?百姓只好晚上去守。半夜过后,只见两匹金马来到地里吃庄稼。待守庄稼的人一去,马就跑了。于是便追,一直追到金马桥的旁边,马儿钻到井里就不见了。人们这才知道是那对金马藏到了井里,于是就把这井取名“金马井”。

沧海桑田。金马河,这条连接仁寿历史和未来的一条生生不息的母亲河,她记录着仁寿的历史,带给了仁寿人民无限澎湃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金马河边,曾走出了一朝两相,六子五大夫,两朝十进士等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清末明初,鳌峰书院、芝山书院走出的大批文人志士,开创了独树一帜的陵州学派。

一路行来,如今的金马河边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马河两岸,风光俊秀,城在山中建,水在城下流。金马河孕育的城市,楼宇林立,百姓生活多彩多姿;金马河孕育的村庄,男耕女织,一片丰收在望的繁荣景象。

金马河,她使得怏怏百万人口大县,一幅千古文明的画卷由此展开。

你知道吗?在仁寿县城老北街,有一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建筑——天主教堂。

李海图

说来十分惭愧,居住县城几十年了,却从未曾涉足。因而对教堂的概念甚是模糊。今日恰逢“乡愁”采风,于是欣然前往,寻一段旧时光的斑驳。

来到天主教堂,一扇呈拱形的绛红色大门寂静地敞开着。门上方的“天主堂”三字格外醒目。大门两边立有被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大门内最高的屋顶上,一个褪尽光华的金色十字架竖立在天空下。

据说十字架原本是古罗马刑具,由于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难,它便演变成了耶稣拯救的标记,因为耶稣是为拯救而殉难的。所以十字架便成了基督信徒们的一种精神寄托,认为它具有救赎、拯救、信仰、福音等意义。因而,十字架也就成了所有天主教堂的一种标志了。其实十字架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十字架的一竖代表天人合一,神人和好;十字架的一横,代表和睦,也代表全世界的和睦。这就是当下为什么会有众多的男男女女佩戴十字架项链的缘故了。或许也是一种寄托吧。

这时候你一定要问了:仁寿信奉耶稣的人并不多,为何会建有天主教堂呢?

据《仁寿县志》记载,19世纪末,法国天主教麦、白、伍神父相继来县传教。清光绪十年()后,法国人史神父在城北及封门山修建天主堂,红灯教兴起,教堂被毁。后来,史神父用“庚子赔款”重修教堂,购买田地,兴办学校,后由法人白、文、勤三人来县担任神父,主持教务。民国14年()法人先后回国,神父始由本国人担任。

何为“庚子赔款”呢?据相关资料显示,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11个国家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因为年是庚子年,所以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在这笔巨额赔款中,法国分赃所得为两。三年之后,即光绪三十年(年)一位叫姓史的法国天主教士(神父),用“庚子赔款”中的一点款项,开始在仁寿县修建一座天主教堂,这座教堂就是位于仁寿北街的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占地面积平方米,由三复合院组成,设前厅、正厅、教堂、后厅和左右厢房等建筑,中西式砖木石混合结构,均单檐、歇山式、硬山式、悬山式屋顶混合,四周墙体砖石筑造,院内墙壁则多装板墙和虎壁墙,以木质为主,弯弓瓜头均精雕细琢。

走进教堂,可见八根檐柱间整齐地安放着条桌和条凳,上面布置有彩旗彩灯。高耸的穹窿顶上缀满了黄色的星星,充满神秘的宗教气氛,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正中供奉台,供奉耶稣苦像,使人想到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代人赎罪的大恩。供奉台上方,贴着“大圣若瑟为我等祈”。据说,若瑟是圣母玛丽亚的丈夫,是耶稣的鞠养父亲,是天主教中国的大主保。

此刻,静静地伫立教堂,目光对接穹窿顶上那些闪烁的星光。仿佛间,一场圣洁的婚礼已奏响序曲。洁白的婚纱,幸福的新人,神父祝福的声音萦绕天宇......

这里,每个周日,附近的教友都会来教堂集中进行主日礼拜,除学习《圣经》、唱诗外,还要参与弥撒。希望通过参与纪念和祈祷,净化心灵,以获得上帝的神恩圣宠。

据了解,当年天主教堂建成时,原天主教会曾在教堂内开办有一所小学,规模不大。建国后,这座教堂长期作为北街幼儿园校址。近年来,已由仁寿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天主教活动场所,仁寿县天主教爱国会也设在这里。虽然仁寿北街正在旧城改造,很多旧房都已拆迁,但这座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主教堂依然保存完好。

关于天主教堂,仁寿人总是会忆起他,一位曾为仁寿的文化教育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加拿大传教士文幼章。

据了解,最早在仁寿传播基督教的牧师都来自加拿大。文幼章的父亲叫文焕章,当年也曾与妻子一道在仁寿传教。国学大师钱穆在《回忆华西大学》一文中说,“文幼章,出生于仁寿,长大于乐山,回加拿大大学毕业后重返四川传教、教书”。

重回中国后,文幼章曾在年出任蒋介石的政治顾问,并为宋美龄发起的“新生活运动”担当社会顾问。后来辞去了这一职务,通过与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触,他逐渐理解和支持中国革命。年,文幼章回到加拿大,致力于世界和平友好事业,逐步成为世界著名的和平战士。年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年被选为世界和平学会第一会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年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的称号,这是中国政府给予外国朋友的最高荣誉。年年11月27日,文幼章先生去世,其家人按照遗嘱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在了大渡河。

在县人武部背后的曾家山上,至今都保留着一座清末民初的古建筑——文幼章旧居。旧居是两幢砖木结构的建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块砌筑,楼板、屋架等用木料结构。灰白色的墙柱,深黄色的门窗,黛黑色的屋顶,简洁大方,朴素庄重。年10月,文幼章旧居被列为眉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提及仁寿的传统美食,情不自禁,都会想到张三芝麻糕。

走进张三芝麻糕食品有限公司,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打磨,闪烁着夺目的光辉。现代化的厂区,卓越的技术研发能力,严谨的制作工艺,严格的品质管理,成就了“天府一绝”的经典美味。

张三芝麻糕溯源于清末民初,据说与一个传奇故事有关。传说是清朝同治年间,一名游方僧人来到陵州古镇的“跨崖寺”讲经送佛,并用当地盛产之物制作的各类特色风味、工艺精细的佛家点心供于佛像前,芝麻糕便是其中之一。后来游方僧人将其传之于人,于是芝麻糕便被流传了下来。而张氏一脉的张学云老先生就得益于游方僧人的真传。他艺成后便创建了“自林商号”,并将之打造成了芝麻糕行业的一块金字招牌,且一度成为皇家贡品。

到了解放前夕,“自林商号”便成为了仁寿县境内著名的芝麻糕生产厂家。解放后,张氏第二代传人张少成先生继承了芝麻糕的生产。从此,仁寿芝麻糕便一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地发展起来。成为了当地知名企业,尤其是在以仁寿芝麻糕的制作与新品种的研发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自林商号”被载入了“仁寿县志”。进入九十年代,张氏在第四代传承人张金辉的带领下迈开了新的步伐。张三芝麻糕产业发展迅猛,已将“小糕点”做成大产业,已由原来的小作坊壮大为拥有员工多人、占地面积平方米的张三芝麻糕食品有限公司。公司总投资万元,年产能力5个亿。拥有企业销售点0多个,川内各大景区企业形象店多个。

张超图

张三芝麻糕属于农副产品深加工。它是以本地优质糯米、面粉、核桃、芝麻为主要原料,经过将芝麻炒熟,细细磨匀,配以白糖、植物油、精面粉和糯米粉拌合,上盆成型而成。其制作流程为:先将芝麻糯米分别筛选去砂、杂质,用高温炒制,小磨磨制芝麻酱后,再用专用无菌桶密封以保持芝麻原味香。糯米粉亦用高温炒熟,磨细密封待用。选云南雅安优质核桃,去壳后高温烘烤杀菌。最后将芝麻酱、糯米粉、核桃仁按祖传技艺配制成糕。如此配制而成的芝麻糕,其特点是甜而不腻、入口化渣、色鲜味美、老少皆宜,堪称地方土特产食品中的“天府一绝”。

张三芝麻糕不仅选料精良、制作工艺精细,而且品种繁多。主要有黑芝麻糕、黑米芝麻糕、花生芝麻糕、玉米芝麻糕、椒盐芝麻糕、桃仁芝麻糕、绿豆芝麻糕、水果芝麻糕、无花果芝麻糕等近80个品种。包装精美,货真价实。无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是带给广大消费者绿色健康、营养美味的休闲食品。外地游客到仁寿购买地方特色食品,首选的就是张三芝麻糕。它以其独特的风味,色香味俱佳的品牌,在历次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深受消费者厚爱。更是馈赠亲朋好友、居家旅行之佳品。

靠管理提高质量,靠质量塑造品牌,靠品牌赢得市场,靠市场谋求发展。这就是张三芝麻糕食品有限公司永不更改、追求不懈的企业理念。为把芝麻糕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且走出国门,张三芝麻糕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大胆改革配方,大胆引进先进的机器和设备。近年来,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推出低糖、低脂的健康食品。销售上积极开拓全国市场,目前产品销售渠道遍及全国各个省市,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并得到相关食品文化媒体的重视和报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司更是注重发展互联网思维,积极地将产品在线上推广,做到线上下相结合,努力将张三芝麻糕推得更广更远。除此之外,公司还积极开展众多户外素质拓展活动,以便加强公司与员工之间的亲密感。

辛苦耕耘,无尽收获。仁寿芝麻糕至今已传承百余年,是仁寿县历史悠久、驰名全国的名优特产。近年来,张氏芝麻糕分别被评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眉山市知名商标”等。张三芝麻糕的传承和发展,见证了张氏一脉为仁寿的传统美食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美食飘香,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未来的张三芝麻糕,作为仁寿传统美食文化的一张活名片,在“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下,在“十三五”食品安全规划的实践中,将乘着“健康中国行”的东风,一路翱翔,一路高歌。

公园,对一座城市而言,是肺,是眼。更是繁华与自然的生态交错带,一座活的博物馆。

常常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湿地公园,一群身着文艺长裙的女子,轻盈的腰肢摇曳在水岸花树间。她们风姿卓越的身后,是一尾鱼透明的想象,和一把太极剑舞出的生命闪烁的光芒......

这就是位于城北新城中心腹地,占地面积约0亩的仁寿城市湿地公园。她以“仁者乐山、寿者乐水”为设计理念,将古朴的仁寿文化元素与现代简洁的设计风格相融,呈现出一幅象征新时期仁寿生活风貌的山水画卷。尤其是以花海、湿地、山川、河流、音乐景观喷泉等为特色的四个主题段,十大特色景观,更是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仁寿城市湿地公园,仅是那十大景点的名称就能让人从心底滋生出些许的诗意来。高滩花谷、在水一方、青莎翠岸、临峰水湾、普宁映月、水舞倾城、幻彩湿地、绿萦水坝、云亭揽胜、山林乐园。这些名字,或雅致,或惊艳,或梦幻,或语出经典,或蕴含历史文化内涵。无不彰显出仁寿人极高的智慧和素养。

融入高滩花谷,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流连、感慨:“怎能如此铺排/六万多平方米的绸缎/被一群花妖任意裁剪。”

高滩花谷在公园的入口处,总面积约6.6万㎡,花卉品种达20余种。规划设计时依照高滩原来的丘陵河滩形状,结合公园建设的总体设计规划简略地裁剪、增补,塑造出高低起伏、层次多样、大小不一的山丘。山丘不同,花卉则不同。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形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因而无论是晨曦还是傍晚,人们都会到此健身、休闲、观景、游玩。这时候,你尽可于山丘与山丘之间休闲漫步,临风起舞。抑或,倚在一朵花的身旁,模仿她安静地吐纳芬芳。那一刻,你定然不会感觉蹉跎了好时光。

公园是恢复生态平衡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绿肺”,也是城市文化链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仁寿城市湿地公园就是为满足人民心愿,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所形成的“城市绿肺”新局面。

湿地公园以黑龙滩水库为水源,打造纵横交错的水网系统,整个公园山水相依,奇峰罗列,完美造就了“在水一方”、“临峰水湾”、“轻莎翠岸”和“水舞倾城”等一幅幅山水相融的绿化景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曾看到一少女在亭台上朗诵《诗经蒹葭》。她圆润清朗的声音,让我忽然想起自己那首《仁寿湿地书》中的诗句:“谁听见莲花碎步移动桥廊的声音/一把雨伞盛开的韵律/被思绪翻开的诗经/一页一页地唱吟......”

“在水一方”是根据《诗经》之意境打造的,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若干湿地水塘贯通形成。顺应地势,水塘逐级跌落,形成优美跌水景观的同时,发挥了净化水质的作用。风乍起,看水塘波光粼粼,两岸花树缤纷;听花鸟鱼虫低吟浅唱,翠枝绿叶喃喃细语。诗经、伊人、还有那一弯清水,于湿地的中央伫立。

“在水一方”不仅是公园的景点,还是仁寿的湿地科普教育基地。据公园的设计师介绍,随后将会在在水一方设置众多的湿地科普牌,对青少年以及来往游客普及湿地植物的相关知识,呼吁大家提高生态素养,共同保护和建设仁寿美丽的自然环境。

“轻莎翠岸”,“青莎”出自《楚辞刘安》:“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青莎即莎草,是极具代表性的湿地植物。翠岸,指葱茏无边的水岸。打开视觉,交错纵横的滨水栈道,将水面分成南北两岸,散布其间的绿色生态小岛营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

这里最适合文人雅士徜徉,他们倚着栈道,静静地闻风、听水,与小岛对望。把散落在南北水域的句子,串联成完整的诗篇。也适合那些轻摇团扇、临风曼妙的舞者。她们优雅地扭转旁腰,眼波回眸在滨水之上。让那尾正在栈道下修炼的鱼儿,破了水草,斑斓的心墙。

“一弯皎洁/从熟睡的夜空醒来/水和水的天边/无声/银色静静摊开。”“普宁映月”领略了普宁湖湖光山色之绝妙处。每逢皓月当空,水天相映,静波无声,月影迷离。寄忧思于月色里,尘俗尽远,令人怡然忘归。因而,每每漫步普宁湖畔,心思,自会变得细腻、柔软。一池清辉散开,与明月对影成思念。这时候偶有微风拂面,一首诗正在走来,高举唐朝的杯盏。

“独有晚来临水驿,闲人多凭赤栏干。”“临峰水湾”因山峰探入普宁湖,湖水在此迂回蜿蜒而得名。山上建有一座景观亭,名为临水驿。临水驿出自孙光宪的词《杨柳枝》。

这时候,你不如登上山峰,凭栏眺望。山上草木葱茏,山下水湾回转,好一幅“临峰之上临水驿,临峰之下水湾奇”的山水画屏。这时候,你必定会诗兴大发:“只想临水/登高/采一抹葱茏/别在《花间集》丰腴的胸口/那些朵/便鲜活了。”

最时尚、最震撼的要数“水舞倾城”了。“水舞倾城”由音乐喷泉、滨水栈道、音乐剧场、扇形梯级看台等综合性功能场地组成。而气势磅礴的音乐喷泉表演则是湿地公园的一大亮点。音乐喷泉长米,宽30米,最高水柱可达到米。每当夜幕降临,随着一台大型的歌舞晚会落下帷幕,优美的音乐便会缓缓响起,一段以山为背景、以湖为衬托的瑰丽影像,也于天幕下频频播放。

这时候,落入视线的是:“水在水面奏乐/表演/高空设悬念/千尺喷泉/回落处气势澎湃。”这时候,耳畔一曲《化蝶》,翅膀被一首钢琴曲缓缓打开;《圆舞曲》飞旋,时而激昂时而舒缓;《高山流水》,古筝和琵琶轻拢慢捻。这时候,《仁寿我的故乡》,一曲乡音相恋,高潮迭起抒情怀。“水舞倾城”,是呈献给仁寿市民最精彩的视觉盛宴。

“幻彩湿地”是公园的实景灯光音乐汇演。表演时,整个湿地公园,包括周围的山脉、树木、楼宇、桥梁、湖面、水岸等都将化身成为一个声色交织的华丽舞台,呈现出一副瑰丽的光影画卷,让游客尽情体验动感湿地、光影湿地的时尚魅力。

这时候,你不由得境由心生:“小桥在湖面玉立成诗/青衫、长裙/打动古琴和箫声/光影按动快门/特写桥下水上人。”

“山林乐园”是一个生态、幽静的山体公园,也是音乐喷泉表演、大型文艺表演、山水实景表演的舞台主体背景。山上建有登山步道、室内羽毛球馆、篮球场、网球场、老年健身平台、童趣天地等健身运动场地。因而,你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晨曦/谁站在太阳的肩头吐故纳新/山林/奏一首生命的交响曲。”

“云亭览胜”位于公园南部,山上建有望云亭。望云亭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古典风格的重檐亭,地处公园山体之顶。当你经茂密的山林登顶至此,可远眺高滩水坝,中观音乐喷泉,近看缤纷水岸,全园景色尽收眼底。这时候,“你一直在高处揽胜/沉醉/仁者乐山、寿者乐水。”

“绿萦水坝”面向仁寿大道,是公园对外的形象展示面。经过坝体覆绿,立面美化,水景重塑,水坝被赋予新的功能,成为沐浴阳光、饱览公园山水美景的重要观景点。水坝花木葱茏,鸟语蝉鸣,碧波千里,浩瀚如烟。这时候,你唯一的感觉便是:“谁在水坝泼洒浓墨/湿地/一首现代诗惊心动魄。”

一路游览,一路感叹。十大景点,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功能和看点。它们在装点了湿地公园的同时,也方便着人们的户外生活。

每当黄昏来临,当一支支身穿各色服装的徒步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号子,英姿飒爽地从你身旁经过。你是否也有一种要随他们一起快乐健身的冲动?他们在感受湿地公园美景、品味水乡韵味的同时,也用自己矫健的身姿和健康的风采为湿地公园抹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湿地公园也是老人孩子们安逸的“摇椅”和“摇篮”。在无数个周末,清晨或黄昏,公园里就会泛起一幅幅灵动的剪影。老人们在树下散步,或展开手臂,让一套柔美的太极拳打出刚毅的气势。孩子们打开画板,在一处风景的中央,描绘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

湿地公园更成为了无数摄影爱好者们拍摄美、展示美的场所。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们躲在绿意的身后聚焦,特写一片芦苇、一池水丰腴的想象;他们在姹紫嫣红中追逐,抓拍蝴蝶和蜜蜂翱翔的翅膀;他们用深情和激情,记录下湿地的天空和阳光。

湿地公园建成以后,它不仅仅是市民休闲、观景、游玩、健身的好去处,还是各种健康娱乐活动的承载地,是仁寿人民的城市会客厅、后花园、一张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因而谁能忘怀,那一场场“仁寿春晚”和一次次大型音乐喷泉表演的盛况?谁又能忘怀,那一个个节假日里,灯会、谜语、书画展、抬工号子表演等文体活动的精彩?

湿地公园自开园以来,已接待县内外的群众多万人次。她尽情地发挥着“城市绿肺”的功能与作用,源源不断地用她自然、生态的方式,海绵似地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不断地提升着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一座城,抑或这座城提升的品质,与决策和思路相关。所有生态的绿,以及被绿的肺鲜活的水,沿着生命的脉搏前行。

让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仁寿城市湿地公园,最终以自己独具魅力的形象,完成了她“城市绿肺”、“城市会客厅”的使命。而文士如林的文林镇,将会以更加蓬勃的姿态,开启仁寿城市生活的新时代。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愁系列随笔之文林镇览一处风景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