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博利珠单抗用药后,突发低氧和死亡
一位55岁的既往有吸烟史的男性(A先生)到医院门诊就诊。经过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他被确诊为晚期左上肺原发性肺腺癌。随后的分子病理检测提示:患者并没有EGFR、ALK、ROS1等驱动基因的敏感突变;而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为高表达(肿瘤比例评分为90%)。
在PD-L1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K药)是可以作为一线治疗的,因此医生推荐A先生一线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
第一次滴注帕博利珠单抗后的短短三小时后,A先生出现短暂发热,很快就恢复了。第二天,他出现伴有低氧血症的呼吸困难。考虑到症状严重,医生马上对其进行胸部CT检查,影像上看到A先生右肺新发一小片磨玻璃样阴影(GGO)。因为A先生接受免疫治疗和出现肺炎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因此医生判断这可能是帕博利珠单抗引起的免疫性肺炎。医生为A先生进行了激素(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随即A先生症状有所好转。
可谁也没料到,就在激素逐渐减量的过程中,A先生低氧血症突然加重,再次复查胸部CT,发现他的肺炎面积明显扩大,双肺都受到了影响(图1)。这一影像形态很可能是免疫性肺炎复发,A先生再次接受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不幸的是,这次治疗并没有使A先生的临床状况得以缓解,他的低氧状况进一步恶化。
图1.A先生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后胸部CT显示的肺炎征象[1](A)左下肺磨玻璃样阴影及实变影;(B)激素减量过程中左肺阴影扩大;(C)B图3周后的影像,提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样阴影和实变影
在排除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肺炎以后,医生马上为其进行了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的输注,以期能对抗免疫激活过强引起的肺炎。但由于发病太急,A先生最终不幸因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死亡之谜是什么?
A先生的死亡可能和免疫治疗有关,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他死后三小时的尸检中,双肺的切口表面呈黄色,组织病理学发现他的肺泡腔内存在大量的载脂巨噬细胞,而没有找到感染、支气管阻塞和其他特殊病因证据(图2)。而A先生在临床诊治过程也没有吸入性事件。基于这些发现,最可能的诊断是内源性类脂性肺炎。
图2.A先生尸检组织病理学[1]
(A)标尺:μm;(B)标尺:μm
类脂性肺炎,你了解吗?
类脂性肺炎是一类罕见的肺部疾病,由于在临床实践中的认知和经验相对不足,非常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如果A先生不接受尸检,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他的准确死因。
那这和使用K药是否相关呢?除了肺癌的慢性炎症特征外,PD-1/PD-L1通路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诱导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可能会导致富含脂质的巨噬细胞的形成。尽管K药与脂质巨噬细胞形成间的关系及机制尚不清楚,但本病例提示,肺泡细胞内脂质形成可能与免疫介导的内源机制有关。
安全第一,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不容忽视
安全性是进行任何治疗疗效获益的前提,这对免疫治疗来说,更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