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治疗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微生物学复习2常见问题归纳
TUhjnbcbe - 2021/1/12 17:43:00
白癜风是什么病         http://m.39.net/pf/a_6702244.html

1、微生物的概念及分型(三型八大类)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其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 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意义。

 细菌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1)细胞壁的功能:细菌细胞壁坚韧而富有弹性,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细胞壁对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起重要作用;可充许水分及直径小于1nm的可溶性小分子自由通过,与物质交换有关;细胞壁上带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了细菌菌体的抗原性。

(2)细胞膜的功能:有选择性通透作用,与细胞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膜上有多种合成酶,参与生物合成过程。

(3)细胞浆的功能:内含营养物质和一些特殊胞浆颗粒(质粒、核糖体、胞浆颗粒)与细菌的耐药性、蛋白质合成及细菌的鉴别相关。

(4)核质的功能:是细菌的遗传物质,决定细菌的遗传特征。

2、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

特征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

厚,20~80nm

薄,5~10nm

肽聚糖层数

多,可达50层

少,1~3层

肽聚糖含量

多,可占胞壁干重50~80%

少,占胞壁干重10~20%

磷壁酸

+

-

外膜

-

+

结构

三维空间(立体结构)

二维空间(平面结构)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份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丰富,它是赋予细胞壁坚韧性和维持细菌形态的主要成分,尚有大量特殊组份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份细胞壁较薄,有1~2层肽聚糖外,尚有特殊组份外膜层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外侧,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三部分

3、什么是L型细菌?

L型细菌L型是指细菌发生细胞壁缺陷的变型。因其首次在Lister研究所发现。故以其第一个字母命名。

细菌L型的形态因缺失细胞壁而呈高度多形性,有球状、杆状和丝状。

4、简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意义

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1)荚膜(Capsule):许多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的粘性、胶冻样物质,其厚度在0.2um以上,普通显微镜可见,与四周有明显界限,称为荚膜。

意义:荚膜除对鉴别细菌有帮助外,还能保护细菌免遭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因而与细菌的*力有关。荚膜能贮留水分使细菌能抗干燥,并对其他因子(如溶菌酶、补体、抗体、抗菌药物等)的侵害有一定抵抗力。

(2)鞭毛(Flagllum):在某些细菌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意义: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的数量、分布可用以鉴别细菌。鞭毛抗原有很强的抗原性,通常称为H抗原,对某些细菌的鉴定、分型及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3)菌毛(Pilus)菌毛是许多革兰氏阴性菌菌体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为细、短、直、硬、多的丝状蛋白附属器。可分为普通菌毛(Commonpilus)和性菌毛(Sexpilus)两种。

意义:1.普通菌毛:具有粘着细胞和定居各种细胞表面的能力,它与某些细菌的的致病性有关。

2.性菌毛:与某些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相关。

(4)芽胞(Spo)在一定条件下,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体,简称芽胞。

意义:其直径和在菌体内的位置随菌种而不同,有助于细菌鉴别。当进行消*灭菌时往往以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5、说革兰染色法所需染液、结果及其意义。

(1)革兰氏染液:

第一液:结晶紫液

第二液:卢戈氏(Lugols)碘液

第三液:95%乙醇

第四液:稀释石炭酸复红液

(2)结果:油镜观察。染成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染成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

(3)意义:有助于鉴别细菌、分析细菌致病性和选择抗菌药物。

6、消*灭菌的相关概念。

消*: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无菌:不存在活菌的意思。

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7、常用的物理消*灭菌法。

1)高压蒸汽灭菌法:一般是.4kPa,温度为.3℃,维持15~30min。它是目前应用最广,灭菌效果最好的方法。凡耐高温和潮湿的物品,如培养基、生理盐水、衣服、纱布、棉花、敷料、玻璃器材、传染性污物等都可应用本法灭菌。

2)干热灭菌法(干烤法):~℃时,保持温度2h。一般吸管、试管、培养皿、凡士林、液体石蜡等均可用本法灭菌。

3)除菌滤器:该法常用于不耐高温的血清、抗*素、抗生素及药液的除菌4)紫外线:波长为~nm者具有杀菌能力,其中~nm的杀菌作用最强。只适用于直接照射的物体表面消*或空气消*。机制为干扰了细菌DNA的复制。

5)巴氏消*法:较低的温度(61.1℃—62.8℃30分钟、71.7℃15—30秒)。用于牛奶和酒类的消*。

6)其它:煮沸法、流通蒸汽法、焚烧、烧灼

8、举出生活中常用疫苗及所预防的疾病。

常用疫苗

预防的疾病

脊髓灰质炎减*活疫苗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卡介苗

结核病

狂犬疫苗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

乙型肝炎亚单位疫苗

乙型肝炎、丁型肝炎

流感疫苗

流行性感冒

破伤风类*素

破伤风

9、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

l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充足的营养物质

2、适宜的温度:37℃(比较真菌:浅部真菌的T是22—28℃,深部真菌的T是37℃)

3、合适的酸碱度:PH为7.2------7.6(但是结核杆菌的适合PH为6.5-----6.8,

,霍乱弧菌的适合PH为8.4-----9.2),

4、必须的气体环境

l方式:二分裂

l速度:代时20-30分钟/代(但结核杆菌生长缓慢18—20小时/代,2-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菌落)

l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
  1.迟缓期 2.对数期
  3.稳定期
  4.衰亡期

10细菌感染的来源及其类型


  一、感染的来源:
  (一)外源性感染
  (二)内源性感染


  二、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


  (二)显性感染


  1.局部感染

2.全身感染

在全身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1)菌血症(Bactemia)这是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不断地侵入血流中,但由于受到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病原菌不能在血流中大量生长繁殖。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布氏杆菌菌血症。


  (2)*血症(Toxemia)这是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素进入血流,引起独特的中*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3)败血症(Septicemia)这是在机体的防御功能犬为减弱的情况下,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血流中大量繁殖,释放*素,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引起全身中*症状,如不规则高热,有时有皮肤、粘膜出血点,肝、脾肿大等。


  (4)脓*血症(Pyosepticemia)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由于细菌随血流扩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如肝、肺、肾等)引起多发性化脓病灶。如金*色葡萄球菌严重感染时引起的脓*血症。


  (三)带菌状态

 

11、何为化脓性球菌?

球菌是细菌中的一大类。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coccus)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又称为化脓性球菌(Pyogeniccoccus),其中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包括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等。

12、金*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致病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l

1、侵袭性疾病(化脓性炎症)

局部:疖、痈、肺炎、脓胸等

全身:败血症、脓*血症等

2、*素性疾病

食物中*、假膜性肠炎、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中*性休克综合征

金*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株高达90%以上)

1葡萄球菌溶血素

2表皮剥脱*素(表皮溶解*素)

3杀白细胞素

4肠*素

5*性休克综合征*素(

6侵袭性酶类

l

1、化脓性感染:淋巴管炎、脓疱病、扁桃体炎、中耳炎、蜂窝组织炎等。

2、中*性疾病:猩红热是A族链球菌引起的小儿急性传染病。

3、变态反应性疾病

(1)风湿热(2)急性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

1M蛋白 

2脂磷壁酸(LTA)

3透明质酸酶

4链激酶 

5链道酶
  

6链球菌溶血素

7致热外*素

链球菌溶血素(Stptolysin)有溶解红细胞,杀死白细胞及*害心脏的作用,主要有“O”和“S”两种。链球菌溶血素O抗原性强,感染后2~3周,85%以上病上产生抗“O”抗体,病愈后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可作为新近链球菌感染,或可能风湿活动的辅助诊断。

致热外*素:曾称红疹*素或猩红热*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致病物质,为外*素,使病人产生红疹。

13、流脑和乙脑是一回事吗?(否)

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的学名是脑膜炎奈瑟氏球菌(N.meninyitidis),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我国夏秋季流行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其病原体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

14、简述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1)形态与结构:中小等大小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红色)杆菌,无芽胞,多数有鞭毛,大多有菌毛,少数有荚膜或包膜。(注意:志贺菌属的痢疾杆菌无鞭毛,动力实验为阴性)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

(3)生化反应:生化反应活泼,一般说来,生化反应的强弱与其致病作用成反比。

?乳糖发酵试验

?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

肠道致病菌非致病菌

乳糖分解不分解分解

(4)抗原构造:主要有

?菌体抗原(O抗原)

?鞭毛抗原(H抗原)

?荚膜或包膜抗原:如大肠杆菌K抗原、伤寒杆菌Vi抗原

(5.)抵抗力:不强

总结

?形态结构相似

?培养容易

?生化反应活泼

?抗原构造相似

?抵抗力弱

15、特殊培养基名称用途

布氏杆菌——肝浸液培养基

产气荚膜杆菌——牛乳培养基

白喉杆菌——亚碲酸钾培养基

霍乱弧菌——硷性蛋白胨水

结核杆菌——罗氏培养基

百日咳杆菌——鲍金培养基

16、结核杆菌生物学特性

1)充足的营养:营养要求高,用罗氏培养基培养。

2)罗氏培养基:含有蛋*、马钤薯、甘油和天门冬素等的固体培养基。

3)生长情况:缓慢,接种后培养2~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菌落为干燥、坚硬、表面呈颗粒状、乳酪色或*色,形似菜花样。在液体培养内呈菌膜生长。

4)适宜的PH酸碱度:最适PH6.5~6.8

5)合适的温度:最适温度为37℃

6)气体需求:专性需氧。

17、沙眼和梅*的病原体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吗?

是。沙眼的病原体是沙眼衣原体,衣原体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之一。沙眼衣原体是我国汤飞凡等年采用鸡胚卵*囊接种法在世界上首次分离成功。

梅*的病原体称为梅*螺旋体,螺旋体也是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之一。

18、重要的实验:外—斐反应、肥达实验、结核菌素实验

(1)外斐试验(Weil-Felixtest):变形杆菌X19、XK、X2的O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的部分抗原有交叉,可替代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反应,此反应称为外斐试验(Weil-Felixtest),用于某些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2)肥达(Widal)氏反应。即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含量多少及其增长情况,辅助临床诊断肠热症。


  结果判断:正常抗体水平: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抗体,其效价随各地区情况而不同。一般说来,O凝集价≥1:80、H凝集价≥1:时才有诊断价值。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凝集价≥1:80。

(3)结核菌素实验(tuberculintest)

1)概念:用于诊断结核菌感染所致IV型超敏反应的皮肤试验。对诊断活动性结核病和测定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参考意义。

2)原理:结核菌素皮肤反应是迟发型细胞超敏反应。它是抗原(结核菌或卡介苗)进入机体使机体的免疫T淋巴细胞致敏,并大量分化增殖。当已致敏的机体再次遭受到抗原入侵时,致敏淋巴细胞就会与之结合,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表现在结核菌素注射部位形成硬结甚至发生水泡、坏死。结素试验阳性表明机体曾经受到结核菌感染或接种过卡介苗,也表示机体对结核菌有一定免疫力。但也有少数免疫力低下的人(约5%)呈阴性或因技术原因而呈现假阴性。通常接种卡介苗后,若PPD皮试阴性,说明接种失败。

3)试剂:结核菌素试验一般使用旧结核菌素(Old-tubercein简称OT),精制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proteinderivative,简称PPD)

4)试验法:常规使用5个单位OT(倍稀释0.1ml)或PPD-S0.mg注入受试者前臂掌侧皮内,48~72小时内观察红肿硬结。

5)结果判断:

阳性反应:出现硬结平均直径在5mm或5mm以上者为阳性,5-9mm为一般阳性,10-19mm为中度阳性,20mm以上局部有水泡,出血、坏死及淋巴管炎者均为强阳性。

阴性反应:虽有红肿但无硬结或硬结直径不到5毫米者为阴性。结素试验阴性反应除提示没有结核菌感染外,还见于以下情况。结核菌感染后需4-8周有变态反应充分建立;在这变态反应前期,结素试验可为阴性。在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者,或营养不良及麻疹、百日咳等病人,结素反应也可暂时消失。严重结核病和各种危重病人对结素无反应,或仅为弱阳性,这都是由于人体免疫力连同变态反应暂时受到抑制的结果;待病情好转,又会转为阳性反应。其他如淋巴细胞免疫系统缺陷(如淋巴瘤、白血病、艾滋病等)病人和老年人的结素反应也常为阴性。

6)意义:

a选择卡介苗的接种对象

b测定免疫效果

c婴幼儿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d测定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状态

e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

18、流感病*为什么容易变异?

(1)核酸分节段基因容易发生重组新*株

(2)甲、乙型流感病*包膜上的两种刺突:HN和NA容易发生变异新亚型

19、归纳常见病原体染色性:

新生隐球菌一墨汁负染法

钩端螺旋体—镀银染色法(棕色)

.结核杆菌一抗酸染色(红色)

肠道杆菌—革兰染色法(红色)

葡萄球菌—革兰染色法(紫色)

20、归纳本教材内可引起食物中*的主要病原菌有哪些?

金*色葡萄球菌、(鼠伤寒、肠炎、猪霍乱肠炎沙门氏菌、乙型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肉*杆菌、副溶血性弧菌。

沙门菌可引起的疾病:伤寒、副伤寒、食物中*、败血症

21、真菌可引起临床上哪些疾病?

(1)浅部真菌,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角化组织引起癣症。

(2)溶部真菌是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引起全身性感染。

?白色念珠菌可引起:1.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皮肤皱褶处(腑窝、腹股沟,乳房下,肛门周围及甲沟,指间)2.粘膜念珠菌病,以鹅口疮、口角炎、阴道炎最多见3.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可由粘膜皮肤等处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偶而也可发生败血症。

?新型隐球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脑膜炎、脑炎、脑肉芽肿等

22、乙型肝炎病*可有哪些传播途径?

传染源:患者和病*携带者。

主要有:血液途径(输血、注射、外科和口腔手术、针剌、使用公用剃刀、牙刷等)

性途径(精液、阴道分泌液中有病*)

母婴途径(胎盘、产道、哺乳)

密切接触(发现有家族聚集现象)

输血或注射是重要的传染途径。外科和口腔手术、针剌、使用公用剃刀、牙刷等物品,皮肤微小操作污染含少量病*的血液,均可成为传染源。通过呼血吸昆虫传染乙型肝炎亦有报道。近来有人报告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sAg携带者唾液标本中检测到HBsAg及Dane颗粒,因此,HBsAg随唾液经口传播的途径应当重视。孕妇在妊娠后期患急性乙型肝炎,其新生儿容易感染此病。由于乙型肝炎患者和HBsAg携带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均可检出HBsAg,因此,两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23、什么是“两对半”?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的项目有什么临床意义及用途?

(1)“两对半”:目前临床上主要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

抗HBc,俗称“两对半”。(HBcAg仅存在于肝细胞内,外周血将Dane颗粒脱壳才能查得到HBcAg,方法繁琐,故一般不查HBcAg)

nHBsAg、抗HBs

nHBeAg、抗HBe

n抗HBc

(2)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的项目及临床意义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结果分析

+

-

-

-

-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大三阳”)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3)检测乙肝抗原与抗体的实际用途

?作为乙型肝炎的诊断

?判断传染性

?判断预后

?筛选献血员

?检测乙肝疫苗接种的效果

22归纳常见人类病*的主要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

所见病*种类

呼吸道感染

流感、副流感、腺病*、鼻病*、麻疹、水痘及腮腺炎等病*

消化道感染

脊髓灰质炎病*、甲肝病*及其他肠道病*、轮状病*

经皮肤(虫媒)感染

脑炎等虫媒病*、狂犬病病*、疱疹病*、人类免疫缺陷病*、乙型及丙型肝炎病*

眼及泌尿生殖道感染

单纯疱疹病*(1与2型)、腺病*、巨细胞病*、人类免疫缺陷病*、乙型肝炎病*。

胎内(垂直)与产道感染

风疹、巨细胞、单纯疱疹(2型)等病*

23按照病*在体内滞留的时间,病*感染可分为哪些类型?

一、急性感染

二、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感染、慢性感染及慢发性感染。


  1.潜伏感染


  是指病*的DNA或逆转录合成的cDNA以整合形式或环状分子形式存在于细胞中,造成潜伏状态,无症状期查不到完整病*,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基因活化并复制完整病*,发生一次或多次复发感染,甚至诱发恶性肿瘤。造成潜伏感染的病*及潜伏部位见表。

病*

所致疾病

单纯疱疹病*1型

单纯疱疹病*2型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

唇疱疹,眼和脑感染

生殖器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


  2,慢性感染

是指感染性病*处于持续的增殖状态,机体长期排*,病程长,症状长期迁延,往往可检测出不正常的或不完全的免疫应答。乙型肺炎病*感染后10%的患者血持续存在HBsAg,血清中可检出免疫复合物,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发展成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3.迟发(慢发)性感染


  慢发性感染不同于慢性感染,其特点是潜伏期很长,通常在数月或数年,而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直至致死。引起慢发性感染的病*、所致疾病及主要病征见表

慢发性感染病*

病*

所致疾病

致病对象

 麻疹病*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可能为朊病*(Virino)

或蛋白侵染因子(Prion)

库鲁病(Kuru)

亚急性早老性痴呆(Catzfeldjakob)

23、人类免疫缺陷病*(HIV)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此病*主要侵犯什么细胞?

传播途径三种: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此病*主要侵犯CD4+T淋巴细胞。

24、比较细菌内外*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素

内*素

存在部位

由活的细菌释放至细菌体外

为细菌细胞壁结构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

细菌种类

以革兰氏阳性菌多见

革兰氏阴性菌多见

化学组成

蛋白质(分子量27,~,)

磷脂一多糖一蛋白质复合物(*性主要为类脂A)

稳定性

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

耐热,60℃耐受数小时

*性作用

强,微量对实验动物有致死作用(以ug计量)。各种外*素有选择作用,引起特殊病变,不引起宿主发热反应。抑制蛋白质合成,有细胞*性、神经*性、紊乱水盐代谢等

稍弱,对实验动物致死作用的量比外*素为大。各种细菌内素的*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粒细胞减少血症等

抗原性

强,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素。经甲醛处理,可脱*成为类*霉,仍有较强的抗原性,可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刺激机体对多糖成份产生抗体,不形成抗*素,不能经甲醛处理成为类*素

25、为什么70%-75%的酒精消*效果好?

26、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

27、归纳所学引起STD(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有哪些?

HIV、淋球菌、梅*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HBV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微生物学复习2常见问题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