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治疗介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儿童和孕妇易感确诊人的新型肺
TUhjnbcbe - 2021/4/5 21:17:00
北京治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截止2月3日18时,新型冠状病*肺炎确诊人数已达到,累计死亡病例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例,共有疑似病例例。

疫情已遍布全国,病例逐日增加。

感染人数、感染范围、疫情蔓延迅速,更让我们家长忧心不已的是,陆陆续续有小月龄孩子确诊,国家卫健委今天在通知中明确“儿童和孕妇是新型肺炎易感人群”。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解答家长最关心的关于孩子的感染、预防等问题。

在这之前,我们先说一下这两天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1.新型肺炎能不能通过粪-口传播?要怎么预防?

目前,有研究者在感染者的粪便中检测出-nCoV核酸(新型冠状病*)阳性。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也表示,病*有可能通过粪-口传播,建议大家高度警惕。

粪-口是怎么传播的?有以下几种可能:

感染者排便后没有洗手,又用手接触了别人的手或食物,被接触的人很可能会被感染。

感染者排便后冲马桶,粪便中的病*受到水的冲击力,被冲到空气中漂浮,下一个来马桶旁的人就有可能通过呼吸被感染。

假如农民用被病*污染的粪便给蔬菜施肥,人们没有将这些食物充分洗净、烧熟,吃了这些食物也可能被感染。

一些地区有用便桶习惯,如果便桶带了感染者的病*,又放在鱼塘、河流等清洗,就会污染水源,从而感染到人类。

如何防止粪-口感染?

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深度摩擦、反复揉搓;

厕所、马桶可以用乙醚、75%乙醇、含氯消*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消*;

家中有隔离的人员,要避免与其他家人共用卫生间;

不喝生水;

从正规渠道买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要充分洗干净,蔬菜和肉类也要充分煮熟后食用;

建议家庭中实行分餐制,备双公筷。

整理自:生命时报

2.下雪对预防病*有没有好处?

就在昨天,北京下了鼠年的第一场雪,有人说,下雪是不是可以冻死病*,是不是可以外出打雪仗了?

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首先,不是低温就能杀死病*,很多病*恰恰是在低温环境中能生存很久,因此,冬季也是各类流感病*高发季节;

再者,由于新冠病*属于变异后的新病*,很多研究还没有深入,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杀死,目前的认知都是不成熟的。

虽然一方面下雪可以沉降空气中的颗粒物,净化空气;但另一方面,病*并未因此而消灭。

所以,建议大家下雪天也要减少外出,打雪仗可能会加大感染风险。

整理自:新京报

另外,关于新型肺炎跟孩子相关的问题,我们专门请教北京美中宜和儿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的专家李瑛老师,做了详细答疑:

1.新型冠状病*肺炎,儿童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儿童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当然也有一些会有通过结膜传播的,所以孩子的眼睛也要注意加强防护。

专家在门把手也检测出病*,提示多种接触传播可能

2.孩子出现咳嗽、发热的情况,家长怎么判断?

近期很多家长遇到孩子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就非常紧张。其实不要盲目恐慌,冬季是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小孩子在这个时候出现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是常见问题。

但是如果出现症状的孩子确实有新型肺炎的可疑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史,就必须及时就诊。

由于儿童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因此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表现,千万要重视:

第一是发热和全身表现,体温可表现为中等热或高热,年龄稍大的孩子会四肢无力或酸痛,小孩子表现为嗜睡或烦躁哭闹;第二是呼吸道症状,可有干咳,但新生儿和婴儿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表现为张口呼吸、喘息、呻吟,呼吸次数明显增快、鼻翼搧动、点头呼吸、口唇面色苍白发青;第三是其他表现,如呕吐腹泻,不发热时心跳增快、眼部红肿等。

3.流感和新型肺炎如何区分?

第一个,当然要有接触史。新型肺炎高发人群中绝大多数有疫区的、可疑病例的或者确诊病例的接触史。

第二个,流感的孩子除了高热以外,相对于感染肺炎以后的症状要轻一些,也就是说新型肺炎的孩子会迅速的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4.如果孩子发烧,如何正确给孩子退烧?

如果孩子出现了发热的情况,家长是可以在家里给孩子用药的。

体温超过39摄氏度可应用药物退退热,如果体温超过38摄氏度以后孩子出现不舒服,比如哭闹不安,大孩子叙述肌肉疼痛,全身不适也是可以用退烧药。口服退烧药要注意,24小时不超过4次,最短间隔6个小时。

(关于孩子退烧问题,我们往期也有文章,点击可看:不到3分钟,孩子就没了…这种退烧方式,千万别碰!)

5.在和孩子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去预防?

首先,家长要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如有外出一定要规范佩戴口罩,如果从室外回来,进门以后一定要立即更换衣服、鞋子,把口罩处理好,最好去洗头、洗澡,彻底把全身洗漱清洁以后,再接触孩子。

另外,这个非常时期,孩子可能不太方便外出了。

再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和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当咳嗽或打喷嚏时,应该用纸巾把口鼻完全遮住,纸巾用完后要马上丢弃掉;如果来不及用纸巾的话,应该弯曲手臂遮挡自己的口鼻,然后再彻底清洗手臂;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要用手掏鼻子,用手揉眼睛,不要轻易碰触公共场所一些物体的表面,像电梯按钮等等,要注意用流动的水勤洗手。

还有几个细节要提醒:第一不要亲吻孩子;第二不要对孩子呼气、喘气;第三不和孩子入嘴同一个食物;第四不和孩子共用餐具。

另外,有一些成人在喂孩子吃饭的时候,喜欢把食物放到勺里用嘴吹一吹,这个方式我们一定要避免。这样做大人口腔中的飞沫是极易散播到食物上的,所以千万要杜绝用嘴吹孩子食物的行为!

6.要怎么给孩子选正确的口罩?

从防护强弱角度来讲,依次从强到弱是儿童外科口罩——儿童医用口罩——一次性口罩——儿童棉口罩。请大家最好给孩子选择最强的防护口罩。

7.在家里要怎么通风才是对的?

如果有条件的,可以每日定时开启空气净化器或者紫外线消*。再就是可以采取每日每个房间轮流通风两到三次,每次开窗20到30分钟。

房间通风的时候要把孩子转移到其他的房间,关窗后等恢复到正常室温以后再带孩子过来,避免受凉。

8.在家如何做好日常消*工作?

首先,如果我们的家庭成员都是健康的,就可以采取普通的空气净化器、紫外线消*或者开窗通风的方式就可以了。再有可以把物体的表面用酒精擦试一下。

孩子的玩具,一些生活用品我们可以采取消*锅或者开水煮沸30分钟的方式,如果不耐高温可以用酒精喷洒,或者在阳光下暴晒。

我们也可以选择含氯消*液即84消*液,正确的配比的方法是84消*液10毫升加到毫升水里边也就是说毫升水里面有10毫升84消*液,然后每天拖地一到两次即可。

如果有疑似病例甚至确诊的要注意,要把浓度提高4到10倍。也就是说把10毫升的84消*液,增加到40毫升到毫升。

9.如果家里有疑似病例,要怎么防护?

必须要及时和正确的隔离。最好和孩子进行空间隔离,也就是说不要住在一起,实在万不得已没有条件分开住,也要保证房间分开。

有疑似病例的,在居家隔离的家长和孩子接触时必须佩戴口罩,建议这样的家长一定不要戴那种有呼吸阀的防护口罩。

当然也要提醒一下,如果家长真的接触过患者,又是疑似或者确诊病例,不建议居家隔离,一定要进行单独的隔离。

10.孩子出现医院?

在非常时期,还是要提醒家长,医院而延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因为小孩子病情变化快,一旦病情加重还是要积极就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在家处理的!

首先,有冠状病*可疑的接触史的孩子,如果出现咳嗽、发热,呕吐腹泻等情况,必须立即就诊发热门诊。另外,持续高热伴精神反应差,萎靡嗜睡或异常烦躁,建议就诊,其次,出现呼吸急促,一般出生3个月以内的孩子,呼吸次数超过40次/每分钟,其他年龄段的婴幼儿,呼吸次数超过30次/每分钟即为呼吸急促,或有点头呼吸、张口呼吸、鼻翼煽动、面色、口唇颜色苍白或青紫等,都需要及时就诊。

11.医院,如何高效跟医生沟通病情?

掌握的原则就是首先要用最简单的描述,描述孩子目前最重要的症状,不超过3个。比如说发热咳嗽流鼻涕;然后再分别描述这些情况持续的时间,持续有多长时间;当然持续时间描述完了以后,要告诉医生,你都采取什么措施了,你采取措施以后孩子是否有改善。

另外要注意告诉医生,孩子是否有既往病史,有没有哮喘或者过敏等等问题。

12.非常时期,医院打疫苗?

在这个时期建议医院而影响孩子的预防接种。对于任何疾病的预防,一定是积极的,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接种才是绝对有效的。

医院的话戴好口罩就可以了,因为儿童保健预防接种的地方其实现在控制非常严格。

当然要注意,如果孩子有可疑的呼吸道问题或者家庭成员有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就暂时就不要去了。

13.如何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宝宝平时饮食方面需要注意啥?

要想好好的提高孩子免疫力就是三件事:吃好、睡好、活动好。

关于吃,就是要讲究饮食的均衡,同时建议现在孩子居家活动都比较少,要把饮食做得稍微的细软一点,容易消化一点,避免孩子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

关于睡觉,不同年龄段要保证满足他这个年龄段睡眠时长的需要,同时也要保证12点前后的4到5个小时的深睡眠。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的儿童的睡眠时间表显示:

0-3个月睡眠时间为14-17个小时

4-11个月睡眠时间为12-15个小时

1-2岁睡眠时间为11-14个小时

3-5岁睡眠时间为10-13个小时

关于运动,建议不同的年龄段,每天至少1到2个小时的运动训练。

最后,希望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孩子,都能平平安安度过这次疫情,驱散阴霾,早日迎来年的春暖花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童和孕妇易感确诊人的新型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