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内容
3月11日,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今年全国两会正式落下帷幕。今年的*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有序推进疫苗研制和免费接种,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精选了22位医药大佬的建言,医药创新、国产替代原研、集采、网售处方药、药品专利、知识产权、基药目录、医保目录、中医药资源、抗疫……他们说出你的心声了吗?
药点一
医药创新
孙飘扬:避免创新药“过度重复”,“最后一公里”需清障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恒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飘扬
孙飘扬认为,在*策支持下近年来医药创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药品审评审批上,获批新药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也在提高;在创新药医保准入上,临床急需新药进入中国大大加快了,从价格上解决了患者的可及性问题。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过度重复、赛道扎堆、审评审批速度相对国外较慢、缺乏创新药价值评价体系、打通医保最后一公里等问题。
例如,创新药品通过谈判进入医保体系,各地落地实践中是否能快速同步进入零售渠道,医院和药店两大终端是否可以有相同的医保报销比例,这些问题都应该通过顶层设计来加以调整。他提到,目前很多地方的国谈药品医院和药店分开推进的,接下来国谈创新药品到患者手里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清障。
李燕:给予国产替代*策法规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
在李燕看来,当下生物医药领域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原始创新短板、临床研究资源不足以及有从关键设备缺失到技术人才屏蔽的风险。李燕建议:第一,在*策支持方面,结合正在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加强医药产业顶层设计,加快培育行业龙头,推动产业升级,早日建设医药强国;第二,尽快出台专门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层级*策,打通新药立项、审批、生产、使用等全部环节,促进发改、工信、科技、财*、药监、医保、卫健等部门联动,出台综合*策,重点解决审批审评慢、药品入院难等问题;第三,加快审评审批,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此外,李燕还建议推进我国淋巴瘤专科建设。她表示,我国淋巴瘤发病率约为6.68/10万人,在肿瘤中的发病率位列第七位,并且呈增长趋势,医院建立和推进淋巴瘤专科建设以及加大淋巴瘤诊疗专科医生的培养力度。
李杰:促进中西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委书记、董事长李杰
年12月,国家药监局分别在上海、深圳挂牌成立了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建立区域性审评检查工作体系,分中心协助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审评事前事中沟通指导和相关检查等工作,此举将极大提升长三角和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环境。
在李杰看来,武汉综合实力强劲,优势明显,同样具备区域性分中心落户的各项条件。因此,李杰建议国家药监局在武汉设立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中西部分中心,通过加大对药品审评体系的改革力度,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医药企业创新发展,并在地方吸引投资、引进人才方面发挥协同作用,提升中西部地区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和便利性,加快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聚集,促进中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李振国:加快推进干细胞技术向成药的转化进度
全国人大代表、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国
李振国表示,加大对生物经济、生物技术的支持力度,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生物经济的发展,对未来保障我国人民生命安全、生物安全、经济安全至关重要。
李振国建议,加快推进干细胞技术向成药的转化进度,促进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首先是规范人体组织细胞捐献,建议尽快出台中国版《人体细胞组织良好操作规范》(GTP);其次,出台干细胞产品临床准入的伦理考量标准,加强对干细胞工艺和质量体系的技术指导;出台干细胞质量控制体系指南以及伦理考量指导规范,从原始来源、生产工艺、适应症等方面给出判断依据,综合考量伦理风险,指导临床试验/研究;此外,加大资金支持,解决创新药物研发企业在药品上市前的资金问题,考虑在国内有条件的区域开展受试者资助的临床研究,先行先试,降低企业新药研发与转化成本。同时,李振国还建议,加强*策引导,促进传统医学与精准医学有效融合。
袁玉宇:医械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科研导向
全国人大代表、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
我国的高性能医疗器械行业,要把实验室成熟的技术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医疗产品,需经临床、注册等漫长的规律和周期,也需考虑市场稳定性、经营扩大化等问题。袁玉宇建议,利用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来促进技术提升和产业发展,以实验室基础研究的科研导向转化为市场需求导向,从而促进创新成果的进一步转化,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
在加大市场导向转化的建议上,袁玉宇认为,一是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中小企业;二是要发挥市场优势,将产业与市场的链条“串”起来;三是要加大人才支撑。袁玉宇还建议,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深度和广度要继续加以拓展,使更多具备成长前景的中小规模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快速成长。
药点二
药品流通
丁列明:创新监管为网售处方药“护航”
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
丁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