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雾化
春夏交替,早晚温差大,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看到宝宝咳嗽,咽喉水肿等症状时,家长也是十分揪心,吃药打针食疗都用上了,只希望宝宝能赶快好起来。
宝宝出现呼吸道疾病的症状时,许多医生会建议宝宝进行雾化治疗,雾化是目前临床治疗呼吸类疾病的一种手段,常用于缓解治疗哮喘、咳嗽等。但有的家长认为雾化比输液危害更大,究竟宝宝适不适合做雾化,什么情况下需要做雾化呢?
今天就请博海儿科梁晓明主任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吧~~~
什么是雾化?
雾化吸入疗法是使用专门的雾化装置将药物溶液雾化成微小的颗粒,通过吸入的方法进入呼吸道及肺内并沉积,从而达到止咳、消炎、祛痰、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变通气功能等目的。
宝宝雾化,有没有副作用呢?
和其他的治疗方法相比,雾化具有用药量少、起效快、副作用小的特点。不过很多家长一看到雾化的设备,内心就自带抵触情节,再加上宝宝不配合,总担心会有副作用,认为雾化不如吃药打针安全。咱们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吃药
口服药物后,首先会经过消化器官处理吸收后,才会再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输送到肺部,但对局部治疗的作用并不大。打针
静脉注射后,药物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部,且对局部治疗的作用不大。
雾化
雾化时,随着呼吸药物可以通过气管直接进入肺部。且雾化吸入治疗是局部用药,其针对性更强,且药物的量也很小。因此,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口服用药及输液相比,雾化更加安全,相对来说副作用最小其疗效也更为显著,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雾化后,怎么宝宝的痰会变多了呢?
对于雾化后,为何痰会变得更多了的疑惑,这其实是宝宝病情好转的表现。因为宝宝在雾化吸入后,粘稠的痰液得以药物的稀释作用、会变稀、刺激呼吸道,宝宝通过咳嗽将痰液咳出,才能使炎症减轻。尤其是对于肺炎的宝宝,当咳嗽频繁,痰液增多时,其实就是在提示宝宝的肺炎已经进入吸收期了。
所以,如果你发现宝宝在雾化吸入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咳嗽的次数增多,且痰液也更多了,这说明雾化治疗已经起效了,这也是提示宝宝的病情正在好转。雾化治疗百无禁忌吗?
当然不是啦!
有些家长因为给宝宝喂药难,又不想带宝宝输液,认为雾化简单省事儿,于是不管适合不适合都主动要求医生给宝宝雾化治疗,甚至自己买来雾化器在家给宝宝进行雾化治疗。
一般来说,对于哮喘、过敏性咳嗽、急性喉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婴幼儿喘息及一些咽部化脓、粘液阻塞呼吸道的宝宝,才会建议使用雾化的方式进行治疗。而对于普通感冒的咳嗽一般是不需要雾化治疗的,因为不是所有的药品都适合雾化使用。如果药品使用说明书没有明确可以雾化吸入,是不可以轻易改变药品服用方式的!特别是不能使用抗生素用于雾化治疗(抗生素雾化仅限于特定的严重感染患者,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更不能见别的宝宝用什么药好,就想着给自己的宝宝试试。如果在家使用雾化器的话,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雾化器管道要专人专用,如果家里有两个宝宝,就要用两个管道,不可共用;
2、给宝宝雾化前不要在宝宝脸上抹油性的面霜,不要在饭前或饭后半小时雾化;3、雾化前清理鼻腔,保持鼻腔通畅,保证口腔内无食物残留,雾化后,要给宝宝洗脸、漱口;4、雾化治疗时应该选用坐位,如果幼儿年龄过小可以使用斜抱或半卧的姿势,面罩离面部最远不要超过2厘米,以保证药物完全吸入,如果儿童哭闹,切不可强行使用,一来孩子哭泣时呼吸短促,无法使药物到达肺部,二来反复的哭闹会消耗孩子的体力,甚至加重病情。看到这里相信家长朋友们对“雾化”这一名词就不再陌生了吧,我们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适量、合理的药物雾化治疗,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对疾病及宝宝健康都是有益的。
如果您还有相关方面的问题咨询,可以拨打儿科咨询转
▲梁晓明儿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锦州医科大学毕业。辽宁省儿科医学会委员,曾进修于中国医院,医院儿科工作近30年,对于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儿科急重症有着丰富的诊疗技能。
诊疗方向主要有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大叶性肺炎、重症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循环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各种心律失常等;免疫系统疾病∶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行性紫癜、川崎病等;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溃疡、胃食管反流、小儿腹泻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病*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等;肾脏系统疾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