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治疗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遥远的记忆
TUhjnbcbe - 2022/8/7 17:47:00

遥远的记忆

五月北方的天气,就像是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昨天还是三十多度,碧空如洗,天高云淡,骄阳似火。而今天却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沙满天,温度骤降只有几度而已。似乎一下子从炎热的夏天回到了春寒料峭的季节。冷热不均,乍暖还寒。自从年初到现在一直没有下雨,天气非常干燥,略微有一点风就会坐地起尘。真是春雨贵如油呀。

午睡醒来,沏了一杯热茶懒懒地坐在电脑前,看着茶叶慢慢泡开缓缓浮起,感受着袅袅的热气扑面,闻着浓浓的茶香,漫无目的,天马行空,任思绪随着悠悠的乐曲拉得很长很长。一种淡淡的忧伤缓缓地弥漫开来,心里充满了柔柔的痛和绵绵的回忆。

多年前,也是这样的日子,妈妈带着无限的眷恋和对儿女们无尽的爱,静静地走了。走得那么安详,那么平静。而我不愿意相信妈妈真的走了。跪在母亲的遗体旁边,一会儿摸摸她的手,一会儿摸摸她的脸,这分明还活着啊!热乎乎软绵绵的。直到下午入殓,我才真正地意识到,妈妈永远地离开了她相濡以沫六十多年的老伴儿,和她深爱的孩子们,才真正知道了千万遍地呼唤,也唤不醒妈妈了,她永远也不会答应我们了。那种悲伤的心情,是那么的刻骨铭心、那么地痛彻心扉------!

我的母亲就像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平凡朴实,勤劳善良,勤俭节约,坚强伟大。她是个孤儿,由于家庭贫困从小就被父母遗送到天主教的育婴堂,育婴堂就像是现在的孤儿院。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育婴堂里收容的都是女孩,没有一个男孩,即使家长再穷也绝对不会把男孩送人的。教会为了能让这些孩子们活命,出资给每人找个奶妈,寄养到三四岁再接回育婴堂,统一由某一位修女照顾她们,就像现在幼儿园的老师一样照料她们的饮食起居。听妈妈说,照顾她的这位修女是一个大家闺秀,文化造诣很深,还懂医术。那会儿医学不发达,镇里人们有个大病小灾的都会请她去看,救了不少人。在当地是个很有威望并且很受大家尊敬的一个人。妈妈亲切地称呼她“姑姑”。妈妈是姑姑一生中照顾的第十个孩子,也是最小的最后一个来到她身边的孩子,所以给妈妈取名叫“全枝”。由于妈妈聪明伶俐,乖巧懂事,长得又漂亮,大眼睛,高鼻梁,同时也很会察言观色,非常讨人喜欢。姑姑有点偏爱妈妈。有什么好吃的自己不舍的吃总想着妈妈。妈妈特别依赖姑姑,姑姑在她的心里就是妈妈,是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妈妈一直在教堂里生活到十六岁嫁给我的父亲,结婚那年正好是四九年,解放初期。爸爸去相亲的时候,看见妈妈也算是一见钟情。妈妈看到爸爸胸前上衣兜里别了一支钢笔,觉得爸爸是个读书人很是欢喜。在妈妈幼小的心里就一直对读书人有一种崇敬。就这样爸爸妈妈的亲事就算定下来了。爸爸和妈妈同在一个镇里,镇虽然不大,但彼此从未见过面。妈妈她们在教堂里生活,统一上学统一吃饭统一作息。制度特别严格,是不允许随便出教堂外面走动的。爸爸每天到教堂里面的学堂去上课。但男女生的教室分别在东西院两个不同的地方。有一天妈妈给我们讲起来他和爸爸这段历史,我半开玩笑地说:”妈妈,你是不是在教堂念经的时候就看上爸爸了?”妈妈用指头戳了一下我的额头笑着说:“傻孩子,好好瞎说吧,妈妈那会儿读的是女子班,你爸爸是男生班,平时进教堂时,男生班的学生从左门进入,女子班的学生从右门进入,大家都低着头,目不斜视,各自坐好静静地等着神父”。神父是个高鼻子蓝眼睛的荷兰人,会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我又好奇地问:”妈妈,你们也像电影里男女生穿的服装吗?妈妈说:‘’是的,衣服都是统一的粗布服装,女生是浅灰色一身衣裤不戴帽子。男生是黑色学生服戴黑帽子。每当这时妈妈总是眯开眼笑,兴高采烈。我们也是听的津津有味,认认真真。妈妈重来不会提及她童年时的苦难,但是从妈妈的言行里和身体上,就可以明显地觉察到她内心的自卑和痛楚。妈妈的右耳朵垂有一个洞,能伸进去一个人的指头,不是连着一点皮几乎都豁了。有一天我问妈妈;“妈妈,您耳朵那是怎么回事了?”妈妈笑了笑说;”那是妈妈小的时候不知谁给扎耳朵眼感染化脓成那样了,反正那会儿妈妈小不记得疼,没事。”妈妈说的那么轻描淡写,可我听得倍感心痛。可见在他幼小的时候不知受了多少罪。记得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中午,放学回家一进门,我就迫不及待地说“妈妈,我的作文得优了,老师还夸我写的妈妈有真情实感,让同学们向我学习呢。”妈妈说“好啊,妈妈看看。”她开心地接过作文本,看着看着妈妈脸上的表情逐渐凝固了,眼圈泛红了。说:“菊子,你不觉得有孤儿出身的妈妈很惭愧吗?”我瞪大眼非常吃惊地说:“妈妈,我为什么要惭愧呢?我很自豪啊。”“为什么”妈妈也惊愕地看着我。“妈妈,我同学们的妈妈都不识字,可我的妈妈有文化啊,比她们强多了”我趾高气扬地说着,表现出了一副不屑的表情。妈妈突然一把搂住我哭了,第一次看见妈妈在我面前流泪,当时我害怕极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到现在我才明白妈妈是那么地在乎她的身世,从小到大多么地渴望得到亲人的关爱和保护,多么希望有个家,有父母兄弟姐妹的疼爱和照顾。可怜的妈妈,那只是一种幻想和奢望。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天家里来了个陌生人,说是妈妈的哥哥,要认妈妈,妈妈没好脸色还把那个人撵走了。我奇怪地问“妈妈,为什不相认呢?”这时才看到母亲的脸就像墙皮一样白,怒目圆睁,嘴唇哆嗦。实实把我吓了一大跳。说:“我为什么要相认?我小的时候他们怎么不认我,现在了我自己独立了有了孩子,不稀罕他们。妈妈是柳木扁担,硬折不弯。”现在我懂了,可见在妈妈幼小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而且是永久性的。妈妈把痛苦一直深埋在心底,在一年年的期盼亲情中,彻底地对父母失望了,导致于爱之切恨之痛啊。

天主教徒们每天早晨都会去教堂念经,就像咱们现在晨读一样。神父读经文做弥撒,大家一起跟着神父互动,整个程序下来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等一切都结束时,神父会对有对象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问话,这就叫做喊堂。如果有一方不愿意,这桩婚姻就会取消,连喊三天,如果都答应愿意,那就定了,再不能反悔了。妈妈就这样在一个鲜花盛开的季节,坐着小板车嫁入了爸爸家,爸爸是老小,妈妈从此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了一起。相夫教子,孝敬公婆。有一次妈妈去县里赶集,来回步行,为了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来,天不亮就出发了,中午饿了就拿出家里带的菜饼充饥,集市上买的麻花都没舍得吃一口,可一进家门没顾上喘一口气,就急切地把麻花掰成一小截一小截的,放在碗里用开水一炸,浓香扑鼻。妈妈再用另一只空碗扣住,等水充分泡软麻花,给奶奶爷爷各端一碗,看着他们大口大口地吃,妈妈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当我听妈妈讲起这段历史时,不知是心酸还是责怪,即生气又心疼。妈妈,您怎么就不懂得自己也吃一碗呢?妈妈成家以后不久天主教堂就解散了,妈妈非常惦记姑姑,镇里给姑姑分了一间房子,妈妈隔三差五就去看望姑姑。有一次家里炖了点肉,本来不多每人半碗,妈妈没舍得吃自己那一份,偷偷地藏起来怕奶奶看见。等到家里没人时裹了衣服里面,一口气跑到姑姑家,看着姑姑吃的那么香,妈妈不由得直咽口水,姑姑说:“孩子,你也吃点”。妈妈说:“姑姑吃吧,我可吃饱了。”我可怜的妈妈,女儿写到这里不由得手也抖心也颤,心痛到快不能呼吸。说好的不哭,可是不争气的眼泪还是控制不住,犹如决堤的洪水澎涌而出。

妈妈和爸爸感情很好,一辈子没有红过脸。妈妈特别地温柔体贴,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得等爸爸回来才吃。那会儿爸爸经常不在家,在离家有几十里路的供销社上班。大概半月二十天才能回家一两天,家里根本指望不上爸爸。虽然有爷爷奶奶在一起,但他们都老了。妈妈既要拉扯孩子,还要喂猪喂鸡做家里一大堆的事,白天去镇里劳动,晚上还得坐在煤油灯下给孩子们纳鞋底做鞋到夜深人静。由于孩子多又淘气,妈妈做的鞋总也赶不上烂得快。妈妈总是这么没日没夜地为家里操劳着。以至于妈妈后来得的肺气肿就是这个时期累怀的。年轻夫妻老来伴,爸爸退休后有时间陪伴妈妈了,但这时妈妈的身体每况日下,爸爸怕妈妈吃错药,把偏方里的好几种药分成小包装一天三份,十几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耐心地呵护照顾着妈妈,记得有一次我回家看望父母,晚上我早早地躺在被子里,睡在妈妈的土炕上,好暖和啊,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这时就听妈妈说“老刘,你怎么还不睡呀?”爸爸说:“你不睡我怎么能睡呢?”原来是爸爸每天给妈妈挠完后背痒痒才去睡觉。爸爸成天说,你妈妈跟着我年轻时没享过一天福,现在老了好好照顾她是爸爸应该的,爸爸欠你妈妈好多。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的爱虽没有现在年轻人热烈,却是那么得温馨,那么得醇厚,那么得幸福。一辈子不离不弃,风雨兼程。爸爸妈妈,我爱您们,今生能有您们做父母,是我们上辈子修来的福分。妈妈虽然只读完三年级的书,在有限是学识中她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妈妈总会对我们说:“遇事要帮人,遇人要让人”。妈妈用她一生的爱和美德影响着我们,妈妈没给我们留下什么财富,可这比*金还要值钱。记得小时候有一天,一个穿着破旧衣服的老太太来我们家,流着眼泪握着妈妈的手在说着什么。后来才听清楚是妈妈检到了她丢的钱。那会儿的三十元钱很值钱的。老太太带着哭腔说,她把那三十元钱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包在了一块破布里。不知道多会儿裤兜破了个洞丢到哪啦,这是她去年卖鸡蛋攒下的。准备今年一年的油盐酱醋钱。妈妈,您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为有您这样一位拾金不昧的母亲而感到骄傲。

妈妈,想你的日子虽然有悲伤,但不会流眼泪,更多的是一种回忆的幸福。妈妈的味道。我时常会记起你那双手,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由于辛苦劳作,青筋暴起而满含老茧,手背粗糙如树皮,由于经常用凉水,指头缝隙的地方时时会裂开一道道口子,手心纹路很深,一点也没有女人那种绵软的感觉,如刮墙面用的砂纸一样涩。一天您一边笑一边说:孩子们你们看,妈妈的手正好给你们挠痒痒。不痛也不痒的,你们谁的后背痒啦就说话,于是我们争前恐后地抢着说。就这样每晚妈妈就会把手伸进孩子们的被子里挨个地搓后背。我闭着眼睛任凭妈妈粗糙的手,在后背划来搓去,好舒服啊,这样的事是每天必修课。现在想起来多么替妈妈心酸啊,我们在享受着妈妈爱的同时,可有谁想到过母亲也有过和别人一样绵柔光滑的双手。那会儿我们只会认为那是一份应得的必备的爱,然而有一天母亲突然离开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欠母亲的太多太多了。妈妈,如果有来世,我们还做母女,您做女儿,我做妈妈。让我好好去报答您疼爱您。妈妈,女儿从来不用想起,永远不会忘记,您就住在我写满记忆的心灵里。我有时总是会想,要是妈妈还活着那该多好啊,和爸爸一起住住楼房,也享受一下城市生活的味道。可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了。妈妈再也回不来了。记得我八岁那年的一个秋天,我们随着爸爸的工作调动终于团聚在一起,定居了下来。爷爷已经去世好几年了。奶奶也八十多岁了。这时妈妈不再去镇里劳动了,为了贴补家用做起了裁缝,妈妈的手非常巧,做的衣服非常合身,三村五里的人们都来找她做衣服,那会儿手工费特别便宜,一件衣服只收一两块钱。剩下的小布头舍不得扔,那可是好东西。记得有一天下学回到家,妈妈把我叫到跟前说“孩子,闭上眼睛,妈妈给你变个戏法儿。”哇。好漂亮的书包啊。各种颜色的花布,拼接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小菱形块,压上红线,四边再镶上白边,串联成一块整布,简直太美了。我高兴的跳了起来。一晚上睡不着就盼着天快点亮。第二天我早早地就去上学,把书包斜跨在左肩上,绕过头斜搭在右侧大腿上,书包随着走路的节奏吧嗒吧嗒地拍打着大腿。生怕别人看不见听不到。还偷偷用余光看着同学们的反应,听着背后传来她们羡慕的议论声,心里别提有多美了。现在每当看到花花绿绿的图案,就不由得想起了母亲,想起了那段岁月,想起了陪伴我度过了小学初中的花书包。

当岁月就像妈妈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秀发,细细地端详着我,从我年轻清秀的脸颊慢慢划过时,女儿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松开了妈妈温暖的怀抱,踏进了另一个不熟悉的家庭,从此将自己的一生托付与一个男人。出嫁的前一晚,躺在被子里妈妈紧紧搂着我在耳边轻轻地说“孩子,妈妈把你拉扯到二十多岁了也不算小了,出嫁了也不委屈了。”,可我分明听得出来妈妈的声音颤颤的。就这样我远嫁到了省城,在以后的日子里聚少离多,来去匆匆。总以为妈妈不会老,会一直在原地等着我。可是不经意中,我们最幸福的日子就在岁月的长河中黯然逝去,以至于来不及细细评味这美好的时光。妈妈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如今子欲孝而亲不待,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想念和无限的遗憾。

谨以此文献给我最亲爱的母亲——漫长岁月的追思

1
查看完整版本: 遥远的记忆